在第十三區的“中國城”(Chinatown),經營規模最大的要數陳氏兄弟(Tangfreres)的食品超級市場和鄭輝的“巴黎士多”(Parisstore)食品和日用品超級市場。在這兩家商店裏,有醬油、醬菜、麻油、鬆花蛋等在普通法國商店裏買不到的、來自中國的各種傳統特色食品和調料,有中國的傳統工藝品,也有來自東南亞的特色蔬菜、水果和食品。這兩家獨具中國和東南亞特點的商店不僅吸引了眾多的華人華僑和東南亞人,還引來了許多黃頭發藍眼珠、土生土長的巴黎人。他們在中餐館裏品嚐了精美可口的中國菜肴後,也想自己動手,做幾道中國菜,以飽口福。
除了十三區外,中餐館和華人集中的社區還有第三區的廟宇街(Ruedutemple)以及第十區、第十一區、第十九區和第二十區交界處的美麗城(Belleville)。廟宇街因為聚集了眾多來自浙江溫州的華人華僑,被旅法的中國人稱為“溫州街”。溫州人主要經營小型餐館、食品、絲綢服裝、皮衣箱包、工藝美術品,他們把國內的許多特色小吃也帶到了異國他鄉。一位來自上海的訪問學者驚訝地發現,在上海因利潤微薄幾乎消聲滅跡的大餅、油條、糍飯團等小吃,卻神奇地出現在“溫州街”的小吃店裏。
巴黎東南郊外,塞納河跟馬恩河交彙處的阿爾佛維爾,近年來又一座“中國城”(Chinagora)拔地而起。這座嶄新的中國商業中心,占地46000平方米,由5座獨具中國古典建築風格的樓房組成,院內有亭台樓閣,曲橋流水,環境幽雅,充滿東方情調。“中國城”內設三家大型中餐酒店,兩個旅館,一個能接納50家店鋪的商業長廊和一個有2000平方米展出麵積的展覽中心。
在發展經濟、促進法中經濟文化交流,融入法國社會的同時,巴黎華人華僑總也忘不了自己的根,在生活、飲食、宗教、風俗等方麵,巴黎的華人華僑依然保持著祖先留下的傳統習慣。他們按照祖籍或活動內容,組成了近40個俱樂部、同鄉會、聯誼會等華人華僑社團,以聯絡感情,開展文化體育活動,其中成員較多、影響較大的有“旅法華僑俱樂部”、“法國華裔互助會”、“法國潮州會館”等。這些社團經常組織跟國內對應地區和機構的經濟文化交流,組織社團內部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比賽,提供各種谘詢服務。一些華人社團辦起了中文班,向華人後代講授中文和中國文化,使出生在異國的年輕一代不忘中國文化和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