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胡蘿卜素的研究進展
自然界中類胡蘿卜素種類繁多,按其結構不同可分為胡蘿卜素和類胡蘿卜素含氧衍生物兩大類。β一胡蘿卜素是類胡蘿卜素家族中的典型代表,可分裂形成兩分子的維生素A,是動物體所必需的胡蘿卜素。類胡蘿卜素分子中重要的共同結構是都含有一個帶有9個雙鍵異戊二烯的鏈,在鏈的兩端各有一個B一紫蘿酮環,此環可能以異構型、取代型和開環型的形式存在。鏈中雙鍵共軛,雙鍵的數目,可能表明其抗氧化的能力。
一般在家畜體內沉積的類胡蘿卜素中,β一胡蘿卜素的含量最高,在家禽體內沉積的類胡蘿卜素中,葉黃素的含量最高。已有研究發現,類胡蘿卜素在人體內主要存在於脂肪組織中,而在動物體內則主要存在於肝髒中,少量存在於脂肪組織,腎髒和皮膚。不同種類動物體內的類胡蘿卜素種類不同。yang等(1992)認為,綿羊和山羊的脂肪組織和血清中的類胡蘿卜素主要為葉黃素,在肝髒中則沒有葉黃素,而是β一胡蘿卜素含量較高;在牛血清和脂肪組織中β一胡蘿卜素的含量最多,且脂肪組織中葉黃素含量也較高,但在其肝髒中β-卜胡蘿卜素含量較低。在動物個體的不同生長階段,類胡蘿卜素在動物體內的分布部位也不同。在生長初期,類胡蘿卜素主要存在於肝髒、脂肪組織、血液、皮膚及羽毛中,隨著成熟便逐漸轉移到生殖器官如卵巢中。Kathallna(1985)報道,雞在產蛋期間攝入體內的米黃質50?%存在於卵巢中,25%存在於蛋黃中;鮭魚中幼年期,類胡蘿卜素主要分布於肌肉和皮膚中,性成熟後便主要沉積於卵巢中。
1 類胡蘿卜素在動物機體內的吸收
類胡蘿卜素僅能由植物合成,而動物體內不能合成,隻能從飼料中獲得。飼料中的類胡蘿卜素,在動物胃腸道中消化酶的作用下,從其蛋白結合物中分離出來,在十二指腸與其他脂類物質一起經膽汁乳化後形成乳糜微粒,由小腸粘膜上皮細胞吸收。類胡蘿卜素主要是在小腸粘膜內轉化為維生素A,不同種類動物的轉化效率不同。另外有學者認為淋巴循環是β一胡蘿卜素的主要吸收途徑,僅少量極性代謝產物如視黃酸通過門靜脈轉動。然而Wang等(1994)發現,在雪貂體內,大部分β一胡蘿卜素通過肝門靜脈被吸收,不僅包括極性的代謝產物,而且包括現黃基酯等。關於類胡蘿卜素吸收機製,許多學者通過試驗證明類胡蘿卜素的吸收為被動擴散方式。Scitur等(1992)利用離體大鼠小腸細胞和人肺的成纖維細胞進行體外試驗,發現對胡蘿卜素的吸收是通過被動方式完成的。周光宏(1996)發現,牛小腸粘膜細胞對β一胡蘿卜素和葉黃素的吸收呈濃度依賴性,而且溫度的變化,並不影響牛對這兩種類胡蘿卜素的吸收,這表明牛小腸粘膜細胞對類胡蘿卜素的吸收是被動擴散方式。
2 影響類胡蘿卜素吸收的因素
2.1??動物種類??β-胡蘿卜素的吸收和轉運因不同動物而異,大鼠、豬、羊、兔。水牛等幾乎會將全部的β一胡蘿卜素在腸道分解代謝,很少有β-胡蘿卜素被貯存於機體的其他部位,而馬、牛和鯉魚卻能將未被分解的β一胡蘿卜素運到肝、脂肪等組織貯存。
2.2??脂肪和脂肪酸??日糧中脂肪的含量會影響類胡蘿卜素的吸收。這主要是因為類胡蘿卜素是脂溶性的,脂肪對類胡蘿卜素起運輸作用,食物中的脂肪經胰酶和膽鹽作用形成膠粒,類胡蘿素溶於其中而被一同吸收。據報道,當脂肪占日糧總熱量的7%時,類胡蘿卜素吸收僅為5%,而添加油脂可使吸收率提高到50%。許多研究表明,脂肪酸促進機體對類胡蘿卜素的吸收,其原因是脂肪可加速細胞內類胡蘿卜素分解成維生素A,從而加速了類胡蘿卜素的擴散而促進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