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tp)在飼料中的應用前景展望(1 / 2)

茶多酚(tp)在飼料中的應用前景展望

茶葉中的化學成分中,有機化合物有450種以上。糖類、蛋白質、多酚類含量的總和占幹物質量的70%~90%,其中糖類占茶葉幹物質量的20%~25%,蛋白質約占20%~30%,多酚類占20%~35%,嘌呤堿占3%~5%,還有其它芳香物質、色素。

1茶多酚的組成

茶多酚(TP)是酚類及其衍生物的總稱。主要組分是黃烷醇類(兒茶素)、黃酮類(花黃素)和黃酮醇類(黃酮醇及其苷類)、羥類-4-黃烷醇類及其烊鹽(花白素、花青素)、酚酸類和縮酚酸類四種。

前三類化合物統稱為類黃酮。其中兒茶素含量最多,約占茶多酚總量的60%~80%,兒茶素類親水性較強,能溶於水、甲醇、乙醇、冰醋酸等溶劑,而苯、氯仿、石油醚等很難溶解。黃酮及其苷類具有多酚性羥基,有酚類化合物的通性,難溶於水但易溶於熱水和有機溶劑,占酚類總量的10%~13%。花青素和花白素是一類還原的黃酮類化合物,比兒茶素更活潑,易發生氧化聚合作用。

2茶多酚在動物體內的代謝

據Unno和Takeo(1995)報道,TP進入消化道後,可通過小腸壁吸收進人血液循環,然後與血清蛋白結合,轉移到相應的組織和器官,表現其生理活性和生理功能。據Matsumoton等(1991)研究表明,TP中的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四(EGCG)隻有部分被吸收並被代謝,從尿中和膽汁中排泄,大多數進入大腸,或在微生物區係的作用下被分解,或隨糞便一起排出體外。ChenLS等(1997)研究表明,大鼠體內,不同的TP組分的利用率和分布不同:EGCG、表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GC)和表兒茶素阻(EC)的生物利用率分別為0.1%、13.7%和2%;EGCG在小腸中的濃度比在腎髒中的濃度高4倍,ECG和EC在小腸中的濃度與腎髒相似,EGCG、ECG和EC在肝髒中的濃度都低於小腸和腎髒中的濃度。

3茶多酚的生物學功能及其作用機製

3.1殺菌抗病毒,改善腸道微生物結構

有資料表明,兒茶素類化合物對許多有害細菌、真菌和病毒都有殺滅和抑製的作用,如:金色葡萄球菌、霍亂弧菌、黃色弧菌、副溶血弧菌、蠟樣芽孢杆菌、嗜水氣單細胞、嗜水亞種大腸杆菌、腸炎沙門氏菌、鼠傷寒沙門氏菌、肉毒杆菌、須發真菌、流感病毒A和B、人體輪狀病毒和愛滋病毒等。TP的抗病機製為:①破壞細菌細胞膜的脂質層,使細菌發生形態學改變;②抑製有害細菌分泌毒素的活性;③抑製病毒的浸染。TP在抑製有害菌增殖的同時,促進了有益菌群的生長,改善腸道微生物環境,起化學益生素的作用。

3.2改善機體免疫力

Sakanaga(1987)等報道茶多酚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詹勇(1992)等用0.25%TP添加到飼料中喂給14日齡的健康海佩科肉用仔雞,表明TP對自然感染法氏囊病雞有明顯提高血液中的紅細胞C3b受體和免疫複合物的含量以及保護肝髒正常的免疫功能(P<0.05)引的作用。楊賢強等研究發現,TP使荷瘤小鼠的免疫器官胸腺和脾髒的相對重量和細胞數增加,表明TP促進了免疫力低下的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可見TP是有效的免疫功能調節劑。楊賢強等(1993)的大量研究表明,TP提高動物免疫力主要通過以下三種途徑:①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防止脂質過氧化,以保護生物膜、小動脈、中樞神經、腎、肝以及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②殺菌、抗病毒、抑製病原體的人侵;③提高動物機體血清免疫蛋白的含量、胸腺和脾髒的相對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