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魚用益生素的研究進展(2 / 3)

4.1.2在成魚階段的應用

1995年,通過實驗,發現有一株V.algi-nolyticus菌株對魚的致病菌V.ordaill,V.anguil-larum,Aeromonassalmonicida,YersiniaYersiniaruckeri表現出拮抗作用,在進一步的人工感染試驗中,他們觀察到該菌核對大西洋三文魚(Atlanticsalmon)的益生保護作用,使魚對A.salmoncida,V.anguillarum,V.ordalii的敏感性降低。1997年,Joborn等從大西洋三文魚消化道中分離篩選出一株C.inhibensK1菌株。體外實驗表明,該菌株能產生抑製魚病原菌的物質。在活體實驗中,他們發現,該菌株在魚的腸道及排泄物中仍處於活躍的代謝狀態。該菌株的益生保護作用在2000年的研究中得到進一步的證實,並報道了C.inbibensK1菌株作為大西洋三文魚和虹鱒魚的益生菌的研究結果。體外實驗表明,該菌株對下列病原菌有拮抗作用:A.hydrophila,A.salmonicida,Flavobacteriumpsy-chrophilum,photobacteriumdamselaesubsp.piscicida,Streptococcusmilleri,V.anguillarum和V.ordalii。在進一步的飼喂試驗中,發現用該益生菌喂養14d後的魚,對A.salmonicida,V.ordalii和Y.ruckeri的抵抗力增強,存活率增大。從鮃魚(Paralichthysoli-vaceus)分離並篩選出一菌株,Lactobacillussp.DS-12。它表現出強的抗菌活性,能抑製魚病原菌如Edwardsiellatarda,Pasteurellapiscida,A.hydrophila和V.anguillarium的生長。在2次各為期1個月的飼喂實驗中,他們發現,飼喂含有DS-12菌株的試驗組,魚平均體重的增加均要比對照組的快。本研究揭示了益生菌可能同時擁有的既促生長又能抑菌的雙重機能。1999年研究了菌株的可能。體外以及活體實驗研究表明,該菌株對魚致病菌V.an-guillarum表現出抑製作用。進一步的人工感染試驗證實,與對照組相比,受到菌株P.fluorescensAH2保護的試驗組,虹鱒魚的累積死亡減少了46%。

4.2在蝦類養殖中的應用

1998年,對如何利用有益生物控製養蝦池的病害進行了研究。通過在試驗池投入濃度在1×104到1×105個/ml之間的Bacillusspp.細菌,研究者發現,養在該池的蝦在160d裏一點問題都沒有,相反,對照池的蝦養不到80d,己因螢光Vibrio病而死得差不多,由此展示了利用有益微生物控製蝦病發生的可能性。2000年研究了BacillusS11菌株的黑虎蝦(Peneausmonodon)的益生保護作用。通過90d的試驗發現,飼喂含有BacillusS11菌株的黑虎蝦,生長得好,抗病能力強,即使受到107/ml致病菌V.harveyi的人工感染,其存活率(54.3%)也比對照組(35.5%)高,由此證明了該益生菌的促生長和抗病保護作用。在進一步的免疫學研究中,他們發現,BacillusS11菌株的抗病保護作用是以下兩種途徑而獲得:一方麵通過激活細胞和體液免疫係統,從而提高魚的免疫力;另一方麵通過在蝦的消化道中競爭排斥作用,減少腸道中的有害菌群,也就減少了有害菌的致病機會。在較早的一項研究中,甚至獲得更好的結果:試驗組的黑虎蝦在人工感染後100%存活,而對照組的存活率僅有26%。此外,有報道在厄瓜爾多,有的蝦苗場和孵化場采用一些Vibrio的非致病菌株,包括V.Alginolyticus,V.hollisae,V.fluvialis,V.piscium,以達到控製蝦病的目的。

4.3在貝類養殖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