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職業生涯規劃基礎知識(1)(1 / 3)

1什麼是職業?

職業是一種參與社會分工,利用專門的知識和技能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獲得合理報酬,將其作為物質生活來源並滿足精神需求的活動。

2影響職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職業發展的因素有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兩個方麵,即內因和外因。個人因素有個人職業取向、個人能力、個人職業定位、人生階段等;環境因素有經濟狀況、政治製度、文化氛圍、社會階層等社會環境因素,以及業務類型、發展規模、企業文化、管理製度、領導者素質和價值觀等工作環境因素。

3什麼是職業生涯?

職業生涯是指一個人一生中的所有與職業相聯係的行為與活動,以及相關的態度、價值觀、願望等的連續性經曆的過程。

4什麼是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簡稱生涯規劃,又叫職業生涯設計,是指通過個人和組織相結合,對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研究,尤其是對興趣、愛好、個性、能力、價值觀、特長、經曆以及存在的不足等各方麵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鬥目標,並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5職業生涯規劃的主要理論有哪些?

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主要包括職業選擇理論、職業生涯發展理論、職業錨理論和職業生涯決策理論。

1)職業選擇理論

(1)帕森斯的職業人匹配論。“職業人匹配論”又稱帕森斯的特質因素理論,這是最早的職業輔導理論,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這個理論由“職業輔導之父”弗蘭克·帕森斯(FrankParsons)提出,在當時非常流行。

(2)霍蘭德的職業性向理論。美國心理學家霍蘭德(Holland)提出的一種職業性向理論,把人按照適合從事的職業分成6種類型,而職業歸屬為6種典型“工作環境”中的一種。主要觀點是認為,職業性向(包括價值觀、動機和需要等)是決定一個人選擇何種職業的重要因素。

2)職業生涯發展理論

(1)金斯伯格的職業發展理論。美國著名職業指導專家金斯伯格,對職業生涯的發展進行過長期研究,他的理論被廣泛應用於實踐。金斯伯格的職業發展理論分為幻想期、嚐試期和現實期。①幻想期(處於11歲之前的兒童時期)。兒童們對大千世界,特別是對於他們所看到或接觸到的各類職業工作者,充滿了新奇、好玩的感覺。此時期職業需求的特點是:單純憑自己的興趣愛好,不考慮自身的條件、能力水平和社會需要與機遇,完全處於幻想之中。②嚐試期(11~17歲)。這是由少年兒童向青年過渡的時期。此時起,人的心理和生理在迅速成長發育和變化,有獨立的意識,價值觀念開始形成,知識和能力顯著增長和增強,初步懂得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經驗。在職業需求上呈現出的特點是:有職業興趣,但不僅限於此,更多地和客觀地審視自身各方麵的條件和能力;開始注意職業角色的社會地位、社會意義,以及社會對該職業的需要。③現實期(17歲以後的青年時期)。即將步入社會勞動,能夠客觀地把自己的職業願望或要求,同自己的主觀條件、能力,以及社會現實的職業需要緊密聯係和協調起來,尋找適合自己的職業角色。此時所需求的職業不再模糊不清,已有具體的、現實的職業目標,表現出的最大特點是客觀性和現實性。

金斯伯格的職業發展論,事實上是職業生涯發展前期的不同階段,是就業前人們職業意識或職業追求發生變化的過程。

(2)格林豪斯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

美國心理學博士格林豪斯(Greenhouse)的研究側重於不同年齡段職業生涯所麵臨的主要任務,並以此為依據將職業生涯劃分為5個階段:職業準備階段、進入組織階段、職業生涯初期、職業生涯中期和職業生涯後期,從而形成了他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

格林豪斯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的具體內容。①職業準備。典型年齡段為0~18歲。主要任務:發展職業想像力,對職業進行評估和選擇,接受必需的職業教育。

②進入組織。18~25歲為進入組織階段。

主要任務是在一個理想的組織中獲得一份工作,在獲取足量信息的基礎上,盡量選擇一種合適的、較為滿意的職業。③職業生涯初期。處於此期的典型年齡段為25~40歲。學習職業技術,提高工作能力;了解和學習組織紀律和規範,逐步適應職業工作,適應和融入組織;為未來的職業成功做好準備,是該期的主要任務。④職業生涯中期。40~55歲是職業生涯中期階段。主要任務:需要對早期職業生涯重新評估,強化或改變自己的職業理想;選定職業,努力工作,有所成就。⑤職業生涯後期。從55歲直至退休為職業生涯的後期。繼續保持已有職業成就,維護尊嚴,準備引退,是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