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國內外畜禽類用微生態製劑的研究進展(3 / 3)

4.刺激寄生免疫細胞的活性,提高免疫球蛋白的水平。

5.成全維生素等營養物質,供寄主吸收利用。同時產生多種消化酶,協同寄主增加對飼料的消化和吸收。

目前市場上銷售的畜禽益生菌製劑含有芽胞杆菌,乳酸杆菌,糞鏈球菌,雙歧杆菌,酵母菌等幾大類。光合菌和梭狀芽胞杆菌屬的部分菌株及噬菌蛭弧菌等也偶然被用做益生菌添加到仔豬和仔雞飼料中。菌株的篩選和活性的測定是益生菌研究中的關鍵問題,決定著微生態製劑的使用效果。現在認為合格的益生菌菌株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方麵要求:

1.正確的來源。由於寄主的遺傳特性和環境影響在決定腸道菌菌群結構和組成方麵各起50%的作用,寄主和腸道菌之間存在著相互選擇,相互依賴的關係。母豬體內的菌株毫無疑問的更易在仔豬體內定植,所以菌株的來源應當和使用對象一致。隻有這樣才能增強益生菌功效的特異性和針對性。

2.定植和粘附力。一過性益生菌雖然有調節腸道菌平衡和該改善內環境的作用,但是停止飼喂益生菌後其作用也會隨著菌體被排除體外而消失。現在認為益生菌在腸壁上的黏附是益生菌定植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步驟,是大量繁殖變成優勢種群的前提,所以黏附力的強弱是篩選益生菌菌株的重要標準之一。

3.在酸性和高膽鹽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口服是益生菌進入腸道的主要途徑,所以益生菌在進入大腸之前必須經受胃中鹽酸和小腸中高濃度膽鹽的考驗。隻有在鹽酸和膽鹽中成活率高的菌株才有可能發揮作用。

4.特異的生理功能。每一種益生菌具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例如嗜酸乳杆菌GG對寄主的免疫係統有較強的調解作用,而鼠乳杆菌對大腸杆菌有較強的抑製作用。隻有對各個菌株的療效和生物特性有深入細致的研究和了解,才能根據不同情況設計出有明確促生長作用的微生態製劑。

5.產品中穩定的活菌數。微生態產品中活菌的數量是其發揮作用的根本保證,所以要求菌株在生產和保存過程中保持穩定的活性是對菌株的基本要求。

雖然人們現在已經認識到活菌的數量是微生態製劑發揮作用的關鍵,但是在飼料中添加益生菌並不是多多益善。過量的益生菌反而會引起仔豬和仔雞的輕微腹瀉。Apgar(1993)使用不同劑量的雙歧杆菌(5.0x104,6.7x106,7.5x108cfu/天)喂養仔豬時發現,隻有中低劑量的益生菌可以有效的增加仔豬的日增重,日采食量,因而提高了飼料轉化率,而高劑量的益生菌反而影響了仔豬的生長。

益生元添加量的多少同樣影響著實驗動物的生長。Dritz(1995)發現飼料中隻有添加0.025%到0.05%的b-葡聚糖才能夠明顯地促進仔豬的生長。如果劑量增加到0.1%,仔豬的日增重和日采食量反而下降。

動物免疫係統的複雜程度和動物體重的增長呈反比的關係。現在認為減少腸道中病原菌的數量和降低對免疫係統的刺激會導致動物體內細胞介素的降低。而動物體內細胞介素的水平和動物的生長有關。白細胞介素-1的升高可以引起動物生長速度的下降。所以那些對動物可以產生顯著免疫調節作用的益生菌和益生元在使用上要格外注意,對於添加量,使用次數和使用方法要經過多次嚴格的實驗才可能達到佳效果。

三.結束語

我們必須清楚的認識到並不是所有的益生菌都是絕對安全的。有的益生菌含有的抗藥因子可以通過基因物質的交換轉移到正常的腸道菌群中。現在有人把含有抗藥因子的基因工程菌用做益生菌,其結果將會和濫用抗生素一樣,製造出任何抗生素都無法消滅的超級細菌,給人類造成更大的威脅。這就是中國人常說的“矯枉過正,物極必反”的道理.綠色飼料添加劑的開發已是大勢所趨,值得指出的是,在研究益生菌的同時,必須下大力研究動物腸道菌菌群自身的特點及與寄主和環境之間的關係,才能設計出高效新一代的微生態製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