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石油酵母
為提取煉油過程中的臘質而培養石油酵母菌,最終又由煉油後殘渣提出石油酵母,除去有害物質後,可用作畜禽的蛋白質飼料。但當石油酵母內的有害物質去除不全時,強致癌物質3-4苯並茲就可能產生有害作用。
3.3泥炭
泥炭中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質,其中以腐植酸為主,含量可達30%左右,還含有芳香核物質,作為飼料添加劑。對刺激畜禽食欲、促進畜禽生長、降解禽排泄物中氨氣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應當注意泥炭的細菌消毒問題,否則其易受到結核杆菌汙染。
3.4皮革蛋白粉
利用皮革碎屑可生產畜禽蛋白飼料,其粗蛋白質含量達以上。但皮革蛋白生產過程中須有嚴格的去鉻工藝。否則,大量的殘留鉻將嚴重汙染飼料,其對禽和人的責任很強,不僅幹擾許多酶的活性,損傷好東西且是口腔癌、食道癌、直腸癌、肺癌的致病因子之一。
4病原生物體汙染
本文涉及到的是病原生物體汙染飼料後,通過飼料又汙染禽產品的一些典型個例,但病毒類疫病對飼料的汙染情況不在討論之列。
4.1沙門氏菌
沙門氏菌可通過飼料侵入禽的消化道內.一旦感染,首先引起小腸炎,隨後病原菌穿過腸壁,借血液循環擴散到禽體全身。人要食用這種未經消毒或烹調不當的禽肉後,能發生感染兵。僅在美國,每年就約有200萬沙門氏菌中毒病曆發生。沙門氏菌汙染飼料的途徑主要是通過鼠、貓、狗等帶菌動物實現的。另外,當利用廢棄動飼料副產品加工飼料原料時,往往可能被沙門氏菌汙染的比例可高達30%以上。魚粉也是經常易遭到汙染的飼料原料之一。
4.2金黃色葡萄球菌
大多是通過肉粉、肉骨粉、魚粉、骨粉、血粉等的汙染進入動物機體,尤其是禽類表現更為明顯。佐膝(1975)曾在一家禽屠宰廠的雞肉裏檢出48%汙染有金黃色葡萄球菌,而Roberts(1972)在172份冷凍雞肉材料中曾撿出過108有金黃葡萄球菌,其中有70株能產生腸毒素,經證實與飼料汙染有關。
除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外,大腸杆菌、李斯特氏菌、產氣莢膜梭菌等都可發生類汙染。
4.3弓形蟲
在生的禽肉、雞蛋等食品中查到弓形蟲包囊多有過報道,也有引起人發病的報道。貓科動物是弓形蟲病的終宿主,受到感染的貓,最事時可惜上千個卵囊長期保留在自然界。我國東北司習場鴨群弓形蟲病不斷,將常年活動在飼料庫內的兩種野貓捕捉後,檢查其糞便,查到大量的弓形蟲卵囊,證實了是野豬糞便汙染飼料引起的。
5藥物添加劑使用不當
有的地方,飼料生產中違反科學原則,濫用藥物和添加劑的問題已十分嚴重。
5.1抗生素和驅蟲藥
抗生素由飼料轉移至禽肉、禽蛋中的問題早受到人們的關注,焦點是食用這類動物性食品時,其中抗生素殘留及對人體的危害性。目前,更嚴重的問題是抗生素在飼料中的添加劑量越來越高,類型也從窄譜發展為廣譜,甚至出現了濫用現象。大量的測定已證實了飼料中抗生素和驅蟲藥含量越多,向禽產品中的轉移也越高,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就越大。
鑒於飼用抗生素的負麵效應,近年來一些國家紛紛采取了限製性措施。1988年,瑞典開始在飼料中停止添加抗生素。到九十年代初,美國FIA要求清除藥殘的藥物添加劑有數十種,其中絕大部分是抗生素和驅蟲藥。日本也在飼料安全法中明確規定了抗生素的停藥期,從1999年起,以自開始禁止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
5.2激素和類激素藥物
在飼料中添加激素和類激素的藥物作為動物的住生長劑已有多年的曆史。目前,在禽類飼料中自加激素類藥物已被普遍禁止。但對於類激素類藥物,有人認為對改善肉禽生產性能和胴體組成,尤其是提高瘦肉率方麵效果顯著,如β一腎上腺素能激動劑(CL等)就是其中之一。後來發現,當人經常食用添加L飼料所飼養動物的肉產品後,該類藥物進入人體並積累、達到一定量時會使人出現血壓增高,心跳加快、氣喘、多汗、手足顫月、抗頭等症狀,俗稱“抖抖病”。九十年代以來,已在多個國家披露陸續有數百人發病的報道。
5.3其它添加劑的過量使用
有的添加劑過量使用亦可汙染飼料而產生許多問作用。如禽類保生長劑硝呋烯腙,有致癌和致畸的副作用;喹乙醇有較強的致染色體斷裂而誘發機體細胞突變的副作用;有一種畜禽生長素,可使機體白血病的發病率上升9倍(王學新1999)。
總之,汙染飼料危害禽產品食品安全應當引起業界同行的重視,我們在禽業生產中應杜絕和避免飼料汙染。否則,在我國加人WTO後,我國養禽業將會降低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