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曲徑通幽:品讀林語堂的智慧天空(3)(1 / 3)

幽默家對自己的缺點、挫折也持灑脫的態度,樂於追述自己之失敗與困難;幽默家這種寧靜致遠的旁觀者不但時時站在眾生之上,也常常站在自身之上。孔子就曾承認自己像一條喪家狗,晚明性靈作家也最善此道。張岱《自題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僅堪覆瓿。之人耶有沒有用?”徐文長也有《自書小像》,以“龍耶豬耶”自我調侃。他創作了《自為墓誌銘》:“故其死也,親莫製,友莫解焉。尤不善治生,死之日,至無以葬,獨餘書數千卷,浮罄二,研劍圖畫數,其所著詩文若幹篇而已。”鍾嗣成說自己:“有朝一日黃榜招收醜的,準擬奪魁。”自嘲其實是建立在自信基礎上的調侃,而不是自侮、自賤和自棄,到那地步就不幽默了。

幽默常常表現為超然的人生態度。周作人講世間有一種大閑適。他引沈赤然《寄傲軒讀書續筆·卷四》一段文字:“宋明帝遣藥酒賜王景文死,景文將飲酒,謂客曰,此酒不宜相勸。齊明帝遣齎鴆逼巴陵王子倫死,子倫將飲,顧使者曰,此酒非勸客之具,不可相奉。其言何婉而趣也。大約從容鎮靜之態平時尚可偽為,至臨死關頭不覺本性全露,如二人者可謂視死如歸寢矣。”又引陶淵明的《擬挽歌辭》之三,讚揚陶視死“閑適極了”。然後他說:“夫好生惡死人之常情也,他們亦何必那樣視死如歸寢,實在是‘千年不複朝,賢達無奈何’耳,唯其無奈何也就不必多自擾,隻以婉而趣的態度對付之,此所謂閑適亦即是大幽默也。”

幽默因為太了解世界的荒誕以及人生、人性的必然不完美了,所以它是寬容的。故而林語堂認為,幽默不無批評、諷刺,可是又淡然平和,豁達大度,火氣不盛,顯出深厚的同情和悲天憫人的心腸,常“笑中帶淚,淚中帶笑”。謔而不虐,擊而不傷。智慧和豐富的思想使幽默不似滑稽的炫奇鬥勝,亦不似鬱剔之隻是出於機警巧辯,不同於昔人遊戲文字的裝醜角、說瘋話,輕佻淺薄;而寬大包容又使它不似純粹諷刺的酸辣尖刻,代之以溫厚親切。林語堂指出,憤世嫉俗就失卻了幽默的風度,屈原賈誼很少幽默,原因在此。

幽默以智慧為根本,但它的發光還有賴於性靈解脫。“故提倡幽默,必先提倡解脫性靈”。因為“幽默是人類心靈舒展的花朵,它是心靈的放縱或放縱的心靈”。幽默是人性中本有的,無法扼殺,隻是常被抑製而已。

一個人有智慧有常識,道理通達,性靈解脫,寫文章、說話、做事,自然得幽默之趣;也自然妙語連珠,或行為出奇,無論是直奔主題,還是故作曲折,都使人生樂,使人感動,使人開悟,技巧即在其中矣“蓋欲由性靈之解脫,由道理之參透,而求得幽默也”。

總而言之,林語堂心目中的幽默其靈魂是智慧洞察,同時表現為寬容、慈悲和性靈解脫。它在輕逸的格調之下蘊涵著某種深刻性和嚴肅性,它帶給人的絕不是廉價的笑聲和低級趣味。雖也不是靈魂的刺激和情感的搖撼,卻是心靈的沉思和啟迪,以及由此引發的含有思想的會心的笑。正如嚼吃橄欖,讓人靜中尋味,覺得有點苦澀,又覺得回味甚長。林語堂說,它影響於人群,就像自天而降的溫潤細雨,“將我們孕育在一種人與人之間友誼的愉快和安逸的氣氛中”,使我們彼此“心照不宣”,“相視莫逆”。它反映出一種高質量的人格和高層次的修養。幽默的發展,原是與心靈的發展並進的。林語堂對幽默的追求,也是對一種理想人格的追求。他愛溫而厲、恭而安、無適、無必、無可無不可的孔子。孔子大多數情況下是幽默的,“孔子的幽默與儒家的不幽默,乃是明顯的事”。

這便充分證實了幽默是智慧之源,是行事有效的最佳處方。因而要令你為聰明又才華橫溢之人,幽默這個絕佳的裝飾,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自嘲的趣處

人生有時頗感寂寞,或遇到危難之境,人之心靈,卻能發出妙用,一笑置之,於是又輕鬆下來。這是好的,也可看出他人之度量。

——林語堂《論解嘲》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要想日子逍遙自在,假使你沒有呂洞賓揮劍斬黃龍的本事,就不要處處做強梁。因為那除了會碰得頭破,於己根本沒有好處。倒不如暫且忍耐下來,自我嘲諷一番,既不傷他人麵子,又會顯得自己是個樂觀大度的人了。

談起自嘲的妙處,林語堂是這樣說的:“古代名人,常有這樣的度量,所以成其偉大。希臘大哲人蘇格拉底娶了姍蒂柏。她是個有名的悍婦,常做河東獅吼。

傳說,蘇氏未娶之前,已經聞悍婦之名,然而蘇氏還是娶她。他有解嘲方法,說娶老婆能如禦馬,禦馴馬沒有什麼可學,娶個悍婦,於修身養性的功效大有補助。

有一天家裏吵鬧不休,蘇氏忍無可忍,隻好出門。正好門口,老太太由屋頂倒一盆水下來,正正淋在他的頭上。蘇氏說:‘我早曉得,雷霆之後必有甘霖。’這位哲學家雍容自若的態度實在令人佩服。”

林肯的老太婆,也是有名的,很潑辣,喜歡破口罵人。有一天一個送報的小孩子,十二三歲,不知道是送報太遲,或有什麼過失,遭到林肯太太百般惡罵,詈不絕口。小孩去向報館老板哭訴,說她不該罵人過甚,以後他不肯到那家送報了。這是一個小城,於是老板向林肯提起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