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彰先進,樹立榜樣(1 / 2)

地質學術團體的活動 國內學術活動

一九四九年以後,中國地質學會積極開展學術活動,在促進地質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方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組織學術會議

組織召開學術會議,交流科技成果和學術思想,是學會活動的重要內容和主要形式。一九四九年以前中國地質工作者的一些重大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在地質學會有關的學術會議上發表的。地質旅行考察始於第八屆年會(一九三一年),以後也成為重要的學術交流和學習方式之一。

一九四九年以後,學術活動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一九六六年以前,學會召開了8次學術年會。從第二十八屆年會(一九五三年)起,學術活動方式有改進,除宣讀論文、進行地質旅行外,還提出中心題目進行討論。以後為了更好地結合國民經濟建設需要和地質工作的發展,與政府部門聯合召開多次全國性的專業學術會議。如第一屆全國礦床會議(一九五八年),第一屆全國地層會議(一九五九年),第一屆全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專業學術會議(一九六三年),探礦工程專業學術會議(一九六四年),第一屆全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學術會議(一九六五年),全國第一屆構造地質學術會議(一九六五年),以及第一屆全國岩溶學術會議(一九六六年)等。這些會議的召開對於本專業間的學術交流和學科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礦床會議總結了全國許多礦種的礦床類型和礦產地質工作的實際經驗,提出了若幹礦種的區域成礦規律和找礦方向及改進勘探方法的建議。地層會議對中國各個地質時代及幾個重要地區的地層進行了全麵的總結,解決了相應的地層劃分對比中許多關鍵問題,並對一九四九年以後的地層工作進行了總結。隨著地質隊伍的發展和專業活動的開展,學會活動的重點逐漸轉向召開專業學術會議,而很少召開綜合性的年會了。

第二階段是一九七八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學術活動空前活躍,僅中國地質學會所屬各專業委員會就舉行了百餘次學術會議,參加人數達萬餘人次,提交學術論文7000餘篇。各省地質學會結合本地區地質工作的需要,也分別舉行了各種專題學術會議和講座,參加的人員更為廣泛,僅一九八一年就達萬餘人次。一九八二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六十周年,在北戴河舉行了隆重而盛大的慶祝活動,與會代表近500人,並邀請了國際地科聯的領導和50多位外國專家學者參加。理事長黃汲清作了題為《略論六十年來中國地質科學的主要成就及今後努力方向》的報告。大會表彰了40位從事地質工作五十年以上的老會員,組織了學術報告會和中新生代地質討論會,共宣讀論文173篇,並提出了“地質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準則”的倡議。會後外賓和部分國內代表參加了地質旅行。

這個階段學術活動的第一個特點是緊密圍繞四化建設的需要,麵向經濟建設中一些重要地質科技問題,結合相關領域的地質學科組織學術活動,甚或是跨行業的交流。重要的活動有:

1.對加強尋找和開辟新的能源問題,組織召開過塔裏木盆地、南海、東海、蒸發岩地區的油氣資源,北方和南方含煤沉積以及煤成氣等專門的學術會議,交流和討論有關油、氣、煤的儲集賦存規律的研究成果,指出找礦方向並提出不少重要的建議。

2.對一些固體礦產資源的尋找和合理開發利用、加強區域成礦作用和礦產預測研究以及延長礦山壽命等重要問題進行交流和討論。如白銀廠地區找礦前景、礦產資源保護、礦山地質以及東北地區礦產資源、天山地質礦產學術會議等,不僅指出找礦方向,並針對礦床、礦山地質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提出了如何加強工作和研究的建議。

3.對大規模進行工農業建設中出現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問題,如地下水資源評價、西北幹旱地區地下水的開發利用、環境水文地質、環境工程地質、地麵沉降、岩溶水的保護和利用等,召開過一係列討論會和組織現場考察,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

4.對地質科學中的一些重大課題和發展方向以及推廣新技術、新方法等問題組織學術交流,從而掌握國內外地質科學的發展動向和趨勢,引進新的地質理論、觀點及技術方法為我所用。對一些新興學科如數學地質、遙感地質,更著重其在地質—找礦和環境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中的應用效果和經驗交流。

通過上述各種類型、各種形式的學術活動,大大開闊了地質科技人員的思路,交流了最新信息,推動了地質科學理論的發展和技術應用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