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在宇宙中,地球是迄今人們所知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體。它所提供的自然環境和礦產,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和物質基礎。地球從形成到今天,已經曆四十多億年的演變。地球上各地區互有差異的自然環境的形成,地質活動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生活,都受到它的影響。
在中國,地質一詞原意為地之本性。一千七百多年以前,已有文字反映,一百多年前,近代地質學自西方傳入中國,在漢語中,“地質”一詞開始作為概括地球(或其某個局部)的物質組成及其曆史演變情況的總稱。進入八十年代以後,其含義已擴大到包括其他天體。
十八世紀,地質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首先出現在歐洲。地質學不僅研究地球的現狀(主要研究的是岩石圈的表層),而且也結合地球生物圈、大氣圈和水圈的發生和發展進行曆史的研究。
地學是自然科學六大基礎學科之一。地質學是地學的主要學科。它由許多分支學科所組成,主要有岩石學、礦物學、地層學、地史學、構造地質學、礦床學等等。地質學既然是研究地球的科學,它必然要同研究地球的其他各種物質運動的科學發生密切的聯係。
生物學結合地質學後,發展了古生物學,它促進了地層、地史學研究的發展。物理學、化學結合地質學後,形成了新的學科——地球物理學和地球化學。它們分別從不同地質體所反映的各種物性(磁、電、聲波、放射性、地溫等)差異及物理場的變化,從各種元素不同的分散和富集的特征和規律,結合以地質學的研究,從而深化了對各種地質現象及礦產賦存狀態的認識,延伸了地質觀察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運用地質學的各種原理解決利用環境、改變環境影響,形成了工程地質學、水文地質學、環境地質學。
地質工作運用地質科學理論和各種技術方法、手段對客觀地質情況進行調查研究,探明各種礦產資源和提供各種地質資料。在現代社會中,地質工作是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滿足人類物質生產和生活需要並服務於改造自然的一項重要工作。地質勘查工作是地質工作的主要內容。現代的地質勘查工作是以地質觀察研究為基礎,綜合以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等所取得的各種數據及解釋共同進行的。它充分采用先進的探礦工程技術、分析鑒定技術、選冶和計算機等技術。近代地質工作的研究已達到岩石圈深部,還要進行大至天體的宏觀研究,小到物質結構的微觀世界的觀察。地質工作已開始由主要是定性描述,向定量的方向發展。目前難以解決的地質問題還很多,相信將一個個地被不斷發展著的地質學和其他有關科學技術所解決。
地球的物質組成及形成條件十分複雜,又經曆了四十億年的曆史演變。人們能觀察到的隻是它的表層或局部(例如較深部的岩心),對深部無法直接觀察。自然界的許多地質作用,人們很難在實驗裏進行模擬再現。人們要了解地球的各種地質過程及其結果,一般均遵照由已知到未知,由現在推斷過去,由表層到深部,先區域調查、普查後勘探等原則進行工作。這種認識是一個循環往複不斷深化的過程。從本質上說,地質工作是一項調查研究性質的工作,具有很強的探索性。
地質工作達到一定的規模,形成係統,成為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經常活動,就形成為地質事業。
地質事業有多方麵的社會功能。在中國,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其主要功能為以下四個方麵:
(一)為國家和地區製定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規劃、生產力布局和國土整治的決策服務;
(二)為工農業生產、基本建設和國防建設提供礦產資源和所需地質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