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的人:奔騰的心(1 / 3)

“挑戰”的人:奔騰的心

麵對著新經濟的挑戰,在不屈的中國人中,除了第二章所述的傑出代表外,北京挑戰科技集團的“挑戰人”也是其中的優秀分子。他們以自己的行動回應著新經濟的挑戰,以自己不俗的業績,告訴世人,中國人能夠直立世界新經濟的浪頭。

蔡輝益:從大洋彼岸走來

蔡輝益,現任北京挑戰科技集團總經理,這位從大洋彼岸學成歸來的留美博士後、挑戰集團的主要創始人之一,胸中總是跳動著“一顆奔騰的心”。可以說,挑戰集團的超速發展,蔡輝益功不可沒,正是這位集科學家與企業家於一身的青年,帶領著挑戰集團的員工,艱苦奮鬥,向科技挑戰,向市場挑戰,使挑戰集團迅速地成長為一顆知識型企業新星。

1艱難時世——有誌少年初長成

“少小出三峽,風物晝夜瞻。總嫌太狹窄,吳楚天地寬。”

滾滾長江衝入四川盆地,轉了一個彎,像要歇歇腳,忽而,又義無返顧地衝向夔門在崇山峻嶺間,有如刀劈斧鑿般開辟出一條令天地鬼神為之驚歎的通道——三峽,然後浩浩蕩蕩,不舍晝夜,向東奔湧,直指太平洋。

四川盆地,高山相圍大河橫貫,形成地理上的封閉同時又形成一種西高東低的勢能。四川盆地的地理特點,即造就了獨特的四川文化,也造就了一種社會心理上的“勢能”。這種勢能,集中反映在四川的優秀知識分子身上。這塊地靈人傑,物阜民豐的中華寶地上,培育了無數彪炳史冊的英雄豪傑。尤其是近代以來,在這種長期積蓄的“勢能”的推動下,在外部日新月異的世界的吸引下,許多四川優秀兒女衝出夔門, 過三峽,參加到中華曆史發展的浩浩洪流中去。隻要是稍懂一點曆史的中國人,都能說出幾個四川籍的曆史名人來。在新經濟時代到來時,具有這種“勢能”的四川知識分子,在時代潮流的撞擊下,思想上往往會猛然受到震動,使之作出超人的行為,從而在新經濟浪潮中站穩腳跟,搏浪中流。蔡輝益,就是其中傑出的一位。

1963年,蔡輝益出生在重慶壁山。他的父親,原先是一位中學老師,並且還是學校領導,1958年被打為右派。在他的父親要被送去勞改的時候,幸而一位有正義感的黨支部書記堅持認為他父親不是壞人,說可以下放農村監督勞動,這樣,全家被遣送到了農村。出生在那樣一個顛倒是非年代的這樣的一個家庭,注定了蔡輝益童年生活的艱難與辛酸,但同時也正是這艱難的生活塑造了他的人格與意誌。

每當回憶起那段時光,童年生活一幕一幕浮現在他眼前,宛如昨日一般。在那個政治高於一切的年代,蔡輝益的父親和幾個哥哥常常被戴上高帽,綁起來押到水庫的壩上遊行。有一次,因為抓他父親和哥哥遊行,5歲的小輝益受到驚嚇,一個人從鄉裏跑了八裏多路回家。盡管中間有條小河溝,但他還是不知深淺地趟了過去。後來父親被遊完街,發現蔡輝益不見了,一家人嚇壞了,四處去尋找。最後在家裏才發現了嚇得發抖的小輝益。蔡輝益尤其記得清楚的是,有一天,全家正在吃飯,突然,家裏的大門被村民兵連長一腳踹開了,說是生產隊丟了東西,要對他們家進行搜查,而家裏人連一點分辯的權利都沒有。

不光是家庭的不幸籠罩在蔡輝益的頭上,蔡輝益本人也常常受到小夥伴們的欺負。因為父親的原因,小夥伴隻要一見到他,就成群結隊地罵他是“小右派”,更有甚者,村裏來的下鄉知青也欺侮他。一個知青無端地揍了他一頓,並把它的衣服撕破了,蔡輝益讓他賠,知青又給了他一拳,說老子一雙皮鞋夠你穿一輩子。他們打他,就因為他是右派的孩子。過多的苦難降臨在一個幼小的孩子身上,可一個孩子又有什麼錯呢?當蔡輝益漸漸地開始明白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是如此的灰暗。生活在壓抑著處於不幸中的每一個人,使他們喘不過氣來。於是那些倔強的人,就欲要衝破這黑暗的鐵屋,去尋找一份屬於自己的自由空間。

蔡輝益5歲多的時候,到了上學的年齡。當他捧起書本時,漸漸知道了在這個自己祖輩賴以生息而又使自己受盡屈辱和磨難的地方之外,還有一個大得不得了的世界:有一個住著更多人的美麗城市——重慶,有個偉大的首都北京,首都有個天安門,那可是全中國最漂亮最壯美的地方,全中國的小學生、中學生直到大學生都想到天安門前去拍個照,留個影……

但有一點,蔡輝益在學校中是怎麼也弄不明白,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可以無憂無慮地生活,而自己卻沒有呢?蔡輝益的心靈裏,過早地留下了一片陰影,同時也產生了無比強烈的願望去改變這種不公正的現實。

小學畢業後,蔡輝益順利地考上了初中。高一級的學校應該是一個人希望的開始,尤其是那個教育匱乏的時代,但對蔡輝益來說,這又是新的磨難的開始。學校離家有十幾裏的山路,為了不耽誤上學,蔡輝益每天早上都必須起的很早,經常自己做飯吃,甚至還給全家人做飯,吃完飯便挑著挑子趕十幾裏山路去上學。放學後,在回家的路上撿些煤炭子,挑回家煮飯。蔡輝益常去撿石灰子,媽媽也幫著撿,以便換取一些零花錢資助上學。一天,一大早母子兩人去撿石灰子,中午也沒有吃飯。一直到下午三點多鍾才往回走,十二、三歲的小輝益挑得少,走得快,很快把媽媽甩在後麵,趕到前麵的小山坡上休息。但是左等右等不見媽媽的蹤影,他隻好回去找,結果發現媽媽因連日勞累,再加上饑餓,竟然暈倒了。就這樣,他們每天撿一點,日積月累攢多了,就挑到集市上去賣一、兩元錢,在當時一兩元錢是很大的一筆財富。媽媽心疼蔡輝益,便用賣石灰子的錢,給他買一雙襪子。拿到這雙新襪子,小輝益激動了好半天,因為這是他長這麼大以來,第一次穿新東西。所以,後來盡管這雙襪子穿破了,他還是舍不得扔,總是破了又補,補了又穿,一直穿了好幾年。

那時父親被發配到海拔1000米的大山裏開荒,一個人住在山頂。為了給在山頂的父親送飯,蔡輝益總是在陡峭的荒山上爬上爬下,父親年紀大了,懂事的蔡輝益主動替父親值班,好讓父親下山休息兩天,當他一人孤獨地在山頂時,就吹起自己做的笛子排解內心的寂寞。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生活的困苦,使他早早領略了人世間的艱難。每當他獨自一人靜靜地思索時,他心靈中那股要改變現實、改變命運的願望就會無比的強烈。

蔡輝益在父母的諄諄教誨下,他深知知識的重要。隻有好好讀書,考上大學,才能走出這座大山,創造屬於自己的嶄新生活。年齡越大,越是懂事的他就更加刻苦地學習,每晚他都在一盞煤油燈下苦讀到深夜。他知道自己沒有其它選擇,隻有靠自己去拚搏,去奮鬥,去迎接生活中的一切挑戰。

念完初中,蔡輝益麵臨著兩種選擇:一是考中專,早日畢業,掙錢來補貼家庭,二是考高中。考中專要政審,蔡輝益的家庭成份不好,隻好放棄了讀中專的念頭,到縣城重點中學去讀高中。在高中,全班四、五十個人,隻有六個孩子來自農村。因縣城離家五十裏路,蔡輝益隻好住在學校。學校的生活十分艱苦,一個月隻吃八塊錢的飯,一頓飯僅用幾分錢。為了能節省每一分錢,他每月都要回家一次,去背些幹糧,同樣是為了能省下坐車的幾角錢,他每次都是步行幾十裏回家。有一次,他太累了,實在走不動了,隻好去爬拉石頭的車,誰曾想,一不小心沒抓穩,自己被摔出去很遠,好半天沒有爬起來……

苦難既可以毀掉一個人,也可以塑造一個人。對於一個堅強的人來說,苦難不是要你去默默地承受,而是唱著高吭的戰歌去奮鬥,去迎接挑戰。生活太苦了,讀書的日子太苦了,但苦並沒有壓垮蔡輝益,已經初懂人生的蔡輝益知道,磨難對一個人來說也是一種財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生活的磨難,不但絲毫未能磨滅蔡輝益的意誌,反而使他更熱情地對待自己的生活和事業追求。艱難困苦,玉汝於成。1980年,蔡輝益考上了四川畜獸醫學院。一個右派的孩子,一個遍曆了苦難的孩子,在自己的頑強不屈與艱苦奮鬥下,終於躍過了龍門。

2刻苦攻讀——科學殿堂擷碩果

1980年,蔡輝益考入了大學,但學的卻是畜牧專業。當時還存在著一種偏見,認為學畜牧專業的人是“赤腳醫生”,仍舊脫離不了社會最低層的命運。蔡輝益提起這件事的時候,很認真的說了這樣的一句話:“學這種專業的人很多畢業後連媳婦都找不到。”但是農村出身的蔡輝益深深懂得,畜牧專業有著廣泛的市場和美好的前景,它將會給中國的廣大農民帶來改善生活的希望。大學四年,蔡輝益沒有像一些同學那樣,認為,考上大學就可以高枕無憂了,而是刻苦學習專業知識,為了人生更高的目標——考研而努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4年9月,蔡輝益又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成了沈陽農業大學動物營養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攻讀碩士學位的三年中,他一如繼往地刻苦學習,深入鑽研,進一步豐富、充實了自己的專業知識。在此期間,他還參加了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中國飼料數據庫”——“柞蠶營養價值評定”的研究工作,同時承擔了飼養實驗指導“課程教學”任務。經過三年的碩士學位研究生階段的學習,蔡輝益的知識更加豐富,視野也逐漸開闊。當他以優異的成果獲得碩士學位時,學校看中了他是難得的人才,希望他留校任教,並承諾很快安排他出國學習。但是蔡輝益卻沒有答應。他在等待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博士學位研究生錄取通知書,他還要向更深的知識殿堂邁進。終於,通知書來了,蔡輝益懷著激動、喜悅的心情,到農科院繼續自己的求學生涯。

攻讀博士學位的期間,蔡輝益又參加了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添加劑預混料配方研究”的科研工作,同時也開始逐漸與社會接觸,處於“半社會狀態”,畢業後被分配到國家飼料監測中心工作。在最初的一年裏,他作為中心主任助理參與中心的科研管理工作,輔助中心主任順利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各項國內外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產品檢測和科研任務;承擔了世界銀行資助中心項目“建立完善中國飼料監測體係”的申請、立項、可行性論證和組織實施工作;參加並完成了國際馬鈴薯中心資助的國際合作項目“中國甘薯及其副產物飼料利用”研究工作;參與了籌建中國農科院飼料研究所工作。一年之後,蔡輝益又被借調到農業部畜牧獸醫司工作,他參加了國家科委主持的“八五”國家科技攻關85—016項目“飼料配方和添加劑應用技術”和85—017項目“飼料資源開發利用”的選項、立項、課題、專題可行性報告和各級專家論證等全過程的工作。在農業部工作的兩年間,蔡輝益從宏觀上掌握了國內與國際農業科技研究整體狀況,同時在具體工作中得到鍛煉,增長了見識,這對以後的創業是非常有幫助的。1993年,蔡輝益又回到農科院飼料所工作。因為是飼料所的籌建者之一,他成了所裏“年輕的元老”,擔負起科研與管理的雙重任務。

1994年10月,蔡輝益到美國明尼達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同時也是由國家派出的高級訪問學者。他當時研究的課題在國內尚無人觸及,在國際上也是一流的。具體說來,就是在計算機上把動物複製出來,研究各種酶、蛋白質在動物體內各部位的作用情況。除了要搞好課題研究外,蔡輝益在出國前就有一個打算,即了解一下美國的科研水平與運作情況,找出差距,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美國作研究期間,蔡輝益感受頗深,受益良多。他認為所在大學的科研硬件並不比當時的農科院強,但是那裏的科研氛圍好,科研手段合理、科研工作嚴謹程度高。蔡輝益感觸最深的是接受美國新聞署邀請,在美進行40天的訪問。美國新聞署每年從中國邀請幾個30歲左右、處級以上的幹部去訪問。因為美國邀請對象很明確,就是現在正在執行政策,5年後有可能參與改變政策的人。應該說,這是一項帶有政治陰謀的邀請計劃。但是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決定將計就計,“師夷長技以製夷”,何樂不為?接受美國的“邀請”訪問的40天中,美國充分尊重訪問者意願,想去哪訪問都盡量安排,給他們簽發特別通行證,要求美國公民有義務隨時提供幫助。並且每人都有專人陪同,每天給130美元零用,食宿條件也非常好。蔡輝益一行四人參觀訪問了美國的科研機構、大型企業,並與美國農民同吃同住三天。通過參觀訪問,蔡輝益認識到,美國推動經濟發展的是企業,議員也不過是企業老板代言人而已;美國農業科技的研究與應用完全由企業完成,不像中國那樣由專門的國家研究機構來執行;在科技推動經濟發展方麵,美國走的是培養科學企業家之路,讓有科研成果的科技工作者去創業,實現科技轉化。

蔡輝益本來就抱定學成回國的決心,在外國的感受使他更堅定了創業報國的信念。有很多記者問及他為什麼要回來,蔡輝益回答:“第一是國內需要。我是國家培養出來的,我必須為我的國家服務。當時農科院飼料所的白韻茹所長和周鼎年、張仲倫副所長給我寫信,讓我回所工作,語言真誠,令我動容;第二是不甘在美國做二等公民。雖然在美國有車、有房,每月能拿兩千多美元,但還是二等公民,受歧視。比如一起工作的美國人,水平、能力比我低得多,待遇卻高得多。在美參加國際會議時,中國人往往被排到後麵發言”。當時明尼蘇達大學的中國中心就有1500多華人在工作,蔡輝益的夫人也勸丈夫留在美國,但他歸國之意非常堅定,提前半年就訂好了回國機票。

3學以致用——書生創業譜新篇

1991年成立的農科院飼料所是一個“隻有戶口,沒有口糧”的飼料行業最高的研究機構。所謂不給口糧,就是國家不給它事業費,艱苦創業的飼料所人在白韻茹所長的帶領下克服重重困難,終於有了辦公地點。他們到處奔波爭取科研經費,維係著飼料所的生存。

在科技走入經濟、走進市場的一片呼喚聲中,全國許多應用型研究所走向市場,發展產業,飼料所也創辦了兩個公司。一是1993年創辦的全民所有製“北京福瑞飼料新技術公司”,另一個是1994年創辦的北京紹恒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本希望兩個公司能為飼料所帶來騰飛的福音,但由於經營管理企業是研究人員是弱項,尤其是觀念滯後,小集體思想嚴重,並未給飼料所帶來預期效益。

此間,飼料所與江西民星企業集團公司進行接觸,使飼料所首次踏上科企聯姻之路。民星集團總裁孟枋提出每年給飼料所每人1萬元科研補助費,共計50萬元,要求飼料所為民星企業提供科技成果和技術服務。後又增至每人每年2萬元。但這種補助式的合作也並沒有帶來明顯的效益。

蔡輝益留學歸來後,苦苦思索著飼料所的未來發展,探索著大力發展國有飼料企業,振興民族飼料工業之路。為什麼不像國外那樣,創辦公司將研究成果迅速轉化為產品,取得的部分效益再用於科研?經過與飼料所、民星集團領導多次協商,最終決定先破後立,拆掉小船造大船,毅然將研究所裏的兩個公司合並,與民星集團合資,創辦一個能徹底解決在體製、管理機製、人才、資金、科技等方麵問題的特區,發展科技產業。當時民星集團總裁提出需要選出一個高學曆(博士學位)、有誌向、懂經營、敢挑重擔的中青年骨幹出任總經理,飼料所把這一重擔放在了蔡輝益肩上。

蔡輝益經過苦苦思索,為將要成立的合資公司取了一個很響亮的名字——挑戰。一是“挑戰”代表了高科技含量(當是美國的“挑戰者”號航天飛機最具代表性的高科技產品);二是表達了“向飼料科技挑戰、向管理挑戰;向市場和效益挑戰”的決心;同時還體現了企業精神的核心——挑戰自我,超越自我。

挑戰集團成立後,為克服以往辦企業所存在的弊病,蔡輝益在資本與股份分配、企業運作體製和組織機構等方麵做了科學的規劃與調整。蔡輝益帶領挑戰人經過幾年的努力奮鬥,使挑戰新篇章。

4創新經營——挑戰精神結碩果

蔡輝益是個具有創新思維的知識型企業家,他上任伊始,就把科技創新放到企業發展的首位,他提出的“立足創新,用戶為師,永遠改進,追求卓越”的企業經營理念,正是使挑戰集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挑戰集團的拳頭產品如甜菜堿、誘食劑、複合多維、植酸酶等,都是在蔡輝益科技創新的經營理念下開發和研製成功的。蔡輝益還設想,應以挑戰集團為龍頭,組建一家全國性的農業科技型股份公司,把全國各省、市、地區的一些功能單一、互補性差的科研院(所)組建成一個相互銜接的有機整體,並按專業分工協作的原則,形成一條完整的科技開發鏈,從而大大提高開發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能力。

蔡輝益深深地懂得,單靠他自己一個人,就是三頭六臂,也無法使企業超速成長,隻有吸引更多的人才,才能把挑戰集團的事業不斷地推向前進。但是,如何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地發揮人才的創造才能呢?這是每一個企業家都感到棘手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蔡輝益首先從產權和股份分配上著眼,盡管目前我國尚未有關於企業技術人員和職工持股的有關法規,但蔡輝益大膽地探索,勇於實踐,把科技人員的技術和成果作為股份入股,並規定個人股份可占到20%以上,隨著企業的發展,個人持股比例還在不斷提高。科技人才做了股東,當然就更加關心自己的企業,更加積極地、創造性地為企業工作了。蔡輝益還設想,培養一大批科技型老板。具體地說,即讓一批具有科技創新能力同時又具有企業經營能力的人才加盟挑戰集團,建立子公司,並持有子公司50%以上的股份,成為子公司的老板。這種讓科技人才持大股,成為子公司的老板的設想一旦實現,無疑將會使挑戰集團的發展麵貌一新。

蔡輝益努力把“挑戰集團”辦成一個學習型企業。他認為,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使知識的更新換代速度大大加快,隻有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才不至於成為時代的落伍者。這對一個人是如此,對一個企業來說也是如此。是的,人隻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斷地前進。蔡輝益是這樣要求別人的,也是這樣要求自己的,他不管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時間讀書學習,對新知識有著特別的敏感。他不僅自己讀書,而且要求所有的員工都讀書:“三個月讀一本書”是他對員工們的最基本的要求。對於企業的各級管理者,他要求每個人都要定期結合本職工作寫學習心得和體會材料,並把它作為考核工作業績的一個方麵。

蔡輝益作為一位學者,他接受“挑戰”這副企業重擔,對他的人生來說,本來就是一個挑戰。他以不屈不撓、永遠進取的精神,迎接著挑戰,創造著事業的成功和人生的成功。

按照蔡輝益的設想,他要把挑戰集團發展成為象中科院的聯想集團那樣的企業。蔡輝益和他領導下的挑戰人響亮地提出了這樣的一句口號:“中科院有聯想,農科院有挑戰”。

挑戰“群英”競風流

——“挑戰”管理人員掠影現代企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一批敬業奉獻的具有全麵素質的人才,他們有高尚的人格和遠大的抱負,有把理想變為現實的決心和吃苦耐勞的毅力,他們不論是身處喧囂都市,還是跋涉在滿天星火的山間路途,人們都能感受到他們造就的一批又一批現代企業在迅速成長。當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泡沫英雄”在陽光下退去之後,那些實幹家在汗水中所走過的足跡後麵已建成了一座座高聳的大廈。挑戰集團作為飼料高科技行業的一顆明星,在短短的幾年裏能夠取得讓行內行外稱道的成就,就是有這樣一大群“真正的脊梁”。本節所介紹的是挑戰集團中層領導中的一些優秀代表。

1徐俊寶:本色不變,勇立潮頭

在挑戰集團裏,蔡輝益不僅僅是一名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更是一名企業管理的戰略家。他有敏銳的眼光和非凡的決策能力,能夠迅速捕捉事物的矛盾並正確地指出前進的方向。蔡輝益之所以能將他正確的決策實施下去,將思想的成果轉化為物質的收獲,離不開多年來一直跟隨在他身邊的一位得力的助手——現任執行總經理徐俊寶。

在世紀之交的時刻,也是挑戰集團走向騰飛的時刻。短短的幾年來,挑戰集團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市場逐漸擴大,產銷量迅速增長,在中國飼料行業中闖出了自己響當當的牌子,正可以一鼓作氣,創造更大輝煌。就在這樣的時候,總經理蔡輝益作出了重要決策,將公司的全部事務交給一位三十幾歲的年輕人——徐俊寶,由徐俊寶擔任執行總經理。諾大的一個年銷售額上億的集團公司,全權掌握在了一個年輕人身上,讓他放手去幹。

徐俊寶何許人也,讓蔡總如此青睞?

徐俊寶1988年從中國農業大學畢業,分配到一個飼料廠——宏達飼料公司工作,在那裏,他一幹就是四年。回想起這四年的經曆,既有一些苦澀,更有一些感慨,用徐俊寶自己的話說,“給了自己很多經曆”。這個廠當時是北京第三大飼料廠,與新加坡、馬來西亞合資,老總是軍人出身。這位老總雖然做事令人有許多欽佩之處,但最大的缺點就是不用大學生。當然這一點最終使這位老總吃了苦頭,這個廠現在已經落伍於市場之後了,但當時,卻著實讓徐俊寶和其他大學畢業生吃了不少苦頭。當時在廠裏幹的工作,幾乎全都是體力活,如倒垛、攤料、裝卸,有的大學生還被派去守大門,徐俊寶雖然沒有守過大門,但也曾被毫不留情地支派到員工食堂幫廚。雖然工作是如此無聊又令人失望,但卻使徐俊寶對飼料生產的全過程有了一個直觀而且全麵的理解,為他以後在飼料行業發展打下了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徐俊寶從他的這位老總身上汲取了許多作為領導者的經驗教訓。當時在廠裏,軍人出身的老總的觀點就是“不喝酒就不會把工作幹好”,結果全廠喝酒成風,無心上進。這件事對徐俊寶的震動很大,使他深知一個領導人對整個集體所起的示範作用有多大。至今,當徐俊寶坐上總經理這個位置時,時時用這一點來警戒自己。徐俊寶在這個廠時,18個大學生,隻有一個幹上了部門經理,在這個廠繼續幹下去,前途渺茫,於是他當機立斷,離廠出走。繼他之後,廠裏的大學生紛紛離職,另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