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正在消失的傳統村落(2 / 2)

另一方麵,農村內部並村現象大量出現。伴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鄉村基礎建設也在盡力跟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最集中的體現就是對農村教育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的要求,小學低年級英語、計算機教育的普及必然要求師資、設備等教育資源的普及。而在許多農村地區,為了最有效利用教育資源,政府采取合並周邊學校的措施,許多自然村甚至行政村的小學被裁撤,取而代之是中心學校的建立。急促並校之後,許多農村低年級小學生麵臨著“走讀”的求學生涯。這就迫使當地很多家長為了給下一代創造更好的讀書條件而遷出本村。

除此之外,自然村的消失的背後還有許多個例因素。比如自然環境的限製,一些山村由於交通不便、遠離市鎮,於是逐漸被原居民放棄。再如,水利建設帶來的大規模農村人口遷移,可載史冊的三峽庫區人口結構性遷移就是典型。《重慶統計年鑒2004》中記錄,截止到2003年,因三峽建設而遷移的農村人口達24萬餘人,1000多座城鎮和村落被水淹沒。

消亡原因之二:市場化之下的不合理開發

值得一提的是,對傳統村落的保護並非近幾年才受到關注。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古村落的保護問題就已經在民間得到了相關呼籲。但是古村落保護現狀仍舊不容樂觀。另一重要原因在於高度市場化下的不合理開發。

其一是有意識的旅遊產業開發。古村落作為一種特殊的“活化石”,以其神秘性成為旅遊業近年來增長較快的新熱點,旅遊開發在謀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對古村落形態造成了一定破壞。一般較為封閉、落後的古村落在旅遊容量上往往不足以應對市場化之下的旅遊熱潮。世界旅遊組織對旅遊容量的定義強調在旅遊開發中應不對周圍的自然環境造成損害,不對當地社區造成社會文化和經濟問題,達到保護與發展的平衡,確定旅遊地合理的遊客人數。旅遊容量討論的是旅遊區在某一時間內所具有的承載量的極大值,包括生態環境容量、資源空間容量、心理容量及經濟容量四方麵因素。當旅遊行為超過了當地的容量限製後,就會造成對古村落形態的破壞。這種破壞既有顯性的,如生態環境的惡化、生存空間的限製、傳統景觀的改變;也有隱性的,如原有風俗文化、經濟傳統的破壞、對原駐居民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的影響,等等。

其二是無意識的民間破壞。與旅遊開發不同的是,它並不直接源自於某種產業的推動,卻普遍、持久地作用於古村落的毀壞。在建築方麵,民間個體放棄舊屋,隨意搭建新建築,用於居住或商業行為,一方麵舊屋無人使用、照管,大多自然毀壞,另一方麵,新建築與古色古香的曆史建築極度不和諧,破壞了原始風貌;在文化傳承中,新的一代民間個體大多不再願意繼承古老的風俗文化、手工技能,許多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在民間被中斷;在經濟形式方麵,許多原有傳統經濟形式逐漸在市場化的大潮中被拋棄。

傳統村落保護與現代化

城市化和市場化對傳統村落這一領域帶來的現代化衝擊無所不在,因此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現代化進程之間充滿了相悖的意味——要發展,就會有人口遷移和開發利用,不可避免地破壞傳統村落形態。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在於實現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要求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成為一個整體,以不破壞其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及其他資源為前提,並能對自然、人文生態環境保護給予資金、政策等全方位支持,從而促進生態資源的持續利用。對傳統村落的開發和保護正在其列。

要做到可持續發展,國外文化遺產保護的寶貴經驗可以為我們所借鑒。意大利、法國等國家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高度社會化是其文化保護的一個重要特征。這些國家的人們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視作一種全民事業,真心關切,積極參與,並成立了許多民間組織。例如英國古建築保護協會,該組織成立的目的是對古建築進行保護、宣傳,並且促使國家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專項立法活動;還有美國著名的全國古跡信托組織,旨在教育國民增強文化遺產意識,接受重要文化遺產饋贈並進行嚴格管理和保護等。

【責任編輯】林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