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天下爭衡 第三百八十二章 意外任命(2 / 2)

作為皇帝,本沒有必要對被俘的前朝一介小王,做如此態度。但高嶽除了對司馬承本人的嘉許之外,也考慮到,若是司馬承願意歸順,那便是晉朝統治集團體係中,在司馬氏還沒有徹底失去政權的時候,便公然投降的第一個宗室藩王,這對於更迅速地收攏天下特別是南方人心、無形中進一步擴大秦國的威望,都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於公於私,高嶽都希望司馬承能夠歸順,故而予以特別優渥的對待。而眼見秦國最高統治者這般當麵親和,司馬承也很是感動。正是猶豫不定的時候,高嶽給他看了一劄書信後,司馬承淚流滿麵,繼而長歎數聲,繼而翻身下拜,向高嶽口呼萬歲,應允就此歸降。

原來司馬承北上之時,建康城中,終於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劇變。吳王蘇峻,廢黜了年幼的晉帝司馬衍,並強迫丞相王導率百官聯名上勸進表,在虛假的三辭三讓後,蘇峻正式稱帝,建國號大吳,改元吳興。蘇峻稱帝後,將廢帝司馬衍降為會稽王,司馬氏宗王俱降為郡公,不過十日,蘇峻便急不可耐地將司馬衍毒殺,對外宣稱其急病猝死,徹底斷絕了晉室帝裔。

司馬承親眼見蘇峻寫給高嶽的通好國書,念及家國已然喪亡,心痛如絞,絕望不已,感覺一直支撐著自己的信念,至此坍塌,於是終於不再牽腸掛肚,向高嶽稱臣歸附。

高嶽大喜,當麵嘉獎一番,便讓他暫去休息,且聽候安排。司馬承出去後,高嶽默默想了片刻,便急召楊、韓二相前來,表示可以任用司馬承為雍州刺史。

韓雍有些疑慮,言道司馬承畢竟乃是晉朝藩王,頗有人望,很得民心。眼下方才歸附,便任他為一方州主,是不是有些操之過急,又怕司馬承萬一將來再起反複,雍州會不會叛亂四起。

而楊軻卻搖首,說雖然確實有些操之過急,但絕不怕司馬承來日叛亂。他得民心不假,但其實得的基本都是南方民心,而今北方尤其是關中地區,人心皆向大秦,早已不念西晉舊德,他司馬承憑著一個前朝宗室的名號,就能煽動民間?殊無可能。再說,司馬承以晉宗身份,公開歸降大秦,若是將來又起背叛,世人如何看他的反複無常,屆時他將如何自處?

楊韜笑道,最重要的是,雍州北有夏州、西有秦州、東有帝都洛陽壓製,南方又有李鳳治下的梁州。就算反叛,不出三旬,多半便是被四麵圍攻而迅速潰敗,真正是便有其心,奈何也無其勢。且刺史隻是主掌政務,非比軍政皆歸所有的州牧,權利比較單一,而軍務可任命李虎為雍州都護,以分其勢,這樣雙管齊下,還擔心彼能掀起什麼風浪來?

韓雍聞言恍然,深以為是,於是高嶽過得幾天,便又當麵召見司馬承,告知他將任其為雍州刺史。而司馬承自歸順後,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有何安置,多半是會被束之高閣,以虛禮供奉起來,碌碌過完餘生。孰料竟然能夠得獲實職充任牧守,這說明起碼皇帝是真誠地對待他,願意現在就將他當做自己人,詫異之餘,簡直是喜出望外,當即感激涕零地跪拜叩首,表達了衷心的效忠之意。

司馬承這裏,至此皆大歡喜地捋順了關係。高嶽便按著心中所想,因著另一樁要事,便宣召裴詵。兩人當麵打量,果然絕不相識。司馬承雖為宗室乃是偏支,在當年繁多的天潢貴胄中,他屬於毫不起眼之人,永嘉年間,隻不過是遊擊將軍的職銜,而裴詵當年隻不過是個小小的秘書郎。後來裴詵西走,司馬承南奔,兩人確實從始至終都毫不相識。不過雖然相互陌生,但畢竟裴詵從前身為晉臣,而司馬承乃是晉朝宗室,所以說兩人確有淵源。而今兩人各自拋棄了當年身份,在新朝同殿為臣,也屬感慨。

“裴相國熠熠令名,鄙人在南方時,常有耳聞。如今有幸當麵拜會,這廂有禮了。”

司馬承彬彬有禮,儀態從容。裴詵趕緊收拾起各種混亂思緒,忙不迭回禮道:“司馬公向稱公允厚樸,裴某真正是久仰賢名,日後同殿為臣,還望多加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