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天下爭衡 第三百八十一章 君臣奏對(2 / 2)

高嶽麵色終於有所緩和,微微頷首道:“好。從前,朕設立征南行營,專任謝艾;今年又設立了征北行營,專任楊韜——楊韜雖然失利,但他是在有石堪等特殊情況滋擾下才落入圈套的,也算情有可原,這個回頭再說;眼下朕幹脆再設立征西行營,專任鄧恒一次,希望他不會再讓朕失望。”

“陛下聖明,有這樣的厚恩賜予鄧恒,臣料彼等必然會激勵感奮,戮力殺敵。”

“嗯。剛才朕提到楊韜,便將並州的事,與卿當麵溝通一番。盛州軍不是有軍報才送來麼,說些什麼?”

“回稟陛下。胡崧率軍救援楊韜、趕跑了石虎之後,我軍趁勢大舉北上。據斥候探報,石堪追悔莫及恐懼不已,但曉得我軍必然會報複他,尤其是當麵被楊韜撞見,怕會是慘死當場,於是未待晉陽被圍,他便提前遁走了,似乎是從早便挖好的地道中逃脫,令人難以預防。晉陽城裏本就是人心惶惶,石堪一逃走,這群龍,呃,是群匪無首,更是嘩然,我前軍李鳳部甫及城下,晉陽便開門迎降了。如今胡崧已然進駐晉陽,張榜安民,嚴禁擄掠。此外,胡崧在晉陽以北的五台、以東的陽泉、以南的榆次皆迅速布下精兵防守,並令雷七指率輕騎三千,在城外遊曳巡視。這樣以無懈可擊的嚴密防禦態勢,專防石虎突然殺回馬槍,而保證三晉的安全。目前並州形勢平穩,我軍正在做休整,以待下一步進攻河北常山郡。——不過,胡崧也表示,他廣派人手,目前還是沒有搜獲石堪,殊為恨事。”

高嶽讚許地連連點頭:“好。胡崧久戰宿將,老到可靠,智勇深沉與卿相似,他做事,朕也總歸是放心的。石堪卑鄙,罪行難恕,不過偵查查訪事宜,非是胡崧本分,朕將叫他不要管了,此事交給李鬆年去辦便是。”

說著,高嶽坐直了身子,目光灼灼看著韓雍道:“軍事大致如此,有勝有敗,朕都已知道了,暫且放在一邊。眼前有樁緊要事,倒要和卿相商。”

韓雍立刻有些警覺,更加恭敬道:“不敢,臣恭聽陛下指教。”

“嗯。是這樣。如今我國在南北兩端,都已經開拓出老大一塊地盤,朕已然讓謝艾做了荊州牧。那麼,出缺的梁州、還有剛剛到手的並州,該委派何人呢?”

自古人事變動,便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大事情。候選者、推薦者、決斷者,幾方牽扯出來的問題太多。稍有不慎或者疏忽,使不該升的升了,該升的原地不動甚至降了,導致人心懷怨懟或者有非分之想,便很容易帶來各種不良的後果。特別是封建時代,皇帝有時候在任用問題上拿捏不定,往往垂詢宰相。但宰相若是真推薦了某人,屆時做得好,皇帝認為這是你宰相分內之事;若是某人做的不好,皇帝很可能會遷怒怪罪宰相,說他識人不明。這實在是吃力不討好的麻煩事。

韓雍坐著未動,先緩緩道:“不知陛下心中可有合適人選?若有,臣也可替陛下剖析一二,拋磚引玉。”

“啊,卿毋須這般謙恭。要說人選,隻有一個,梁州刺史,朕屬意李鳳。李鳳自當年投入朕的麾下後,一直勤勞人事,謙虛謹慎,尤其上陣殺敵,敢為人先,得勝後也不喜誇誇其談,向朕邀功。朕看中他的人品和能力,且他本就是川人,讓他來統管川北之梁州,無論風土人情、或者山川地貌,當是較為熟悉,應保無虞。”

“陛下此言,臣舉雙手讚成。李鳳才德雙全,陛下曾誇他乃是將中之傑,誠不虛也。使其為梁州刺史,再為合適不過。”

高嶽笑道:“好,過幾天,朕將正式旨意,發往晉陽,調李鳳去漢中。梁州事畢,那麼並州該當如何?朕打算就地任命胡崧轉為並州牧,可是盛州刺史,交給誰呢?”

韓雍默然片刻,還是壓製了自己內心的隱憂,告誡自己事君,當以忠誠為先。他站起身來,大大方方施禮,坦然道:“陛下既然真心問臣,臣怎敢顧左右而言他。胡崧轉鎮並州,以他的能力和名聲,絕無問題,並州當從此為我大秦之土矣。而盛州乃是故代之地,為我國北方重要屏藩,若是一旦生亂,極為麻煩。故而,當選一壓得住陣腳的可靠之人,承胡崧餘威,方能使盛州長治久安。依臣愚見,倒有一個人選,可能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