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池一麵用熱毛巾給高嶽輕輕擦著臉,一麵撅著嘴故意埋怨道:“夫君好些天都馬不停蹄的趕路,本來就疲憊的很,現在好容易回來了,就先歇息一天便是,這樣連軸忙碌,身體累壞了怎生是好?”
高嶽哈哈一笑,“我巴不得每時都和娘子守在一起。但如今多事之秋,我又是一郡之首,很多事不去處理,下麵人就拿不準方向,就會耽誤事情。其實因為很多事積累在一起,也就今天會忙點,現在都理順了,明晚以後,斷不至於這樣。”
阿池替高嶽捏著肩膀,眨巴著眼睛道:“我也不懂這些,我隻要天天能看到你,不願你累著苦著,總是開開心心的便成。”
“當家作主,其實倒累得很。不過雖然累,卻是很開心的。而且既然當了家,那無論如何都要盡了責任,讓大家小家都越來越興盛才好。”
高嶽抬手輕輕握住了阿池的一雙柔荑,回頭見近在咫尺的那張臉,在燈火下更加美妙不可方物,不由看得呆住。阿池被看的有些不自在,連手上的動作都不知不覺地停了下來,羞答答的不抬眼皮兒,輕聲細語道:“夫君這樣盯著我看做什麼。”
高嶽不答,卻轉身摟住了阿池,直勾勾的盯住佳人,呼吸變得有些粗重起來。阿池一陣慌亂,又心蕩神搖有些沉醉,玫瑰色的紅暈從肩上過了玉頸直上臉龐,從兩隻美目中透出如水波般的迷離,欲拒還迎地回望高嶽。
夜已深了。晶瑩清亮的月兒,羞怯地隱在雲朵中,半露著臉悄悄的看。屋內,燈火早已吹滅,說不盡軟玉溫香,嬌柔旖旎。獨特而微妙的喘息聲,讓這寧靜的冬夜,更添了一份人間生氣。
征伐武都後,隴西軍在實戰中不斷鍛煉自己,擴充實力。待到目前,高嶽麾下隴西軍,已從最初的不滿五千,發展到有兵士共一萬兩千人。不過高嶽深深知道濫竽充數的道理,曉得人多並不代表戰鬥力。於是按照當初訂下的製度,在全軍中製定標準精心遴選,得了八千健卒,充任禁軍,全部駐紮在襄武城外二裏。剩餘的四千餘人便派遣到地方使作廂軍,平時加強治安巡視、保障地方安穩,戰時便強化城防力量、做好後勤調度,甚至配合主力作戰。
帝王、君主一定要有近身的護衛隊伍,這種特種隊伍,前後各代的名稱未必相同。唐代叫做控鶴軍。宋代的名稱比較直接,便叫做禁軍。宋代的禁軍性質上有頗大的改變。宋代整個軍製是分禁軍、廂軍、鄉兵。禁軍是中央軍,最精良部隊,任務是“守京師,備征戍”;廂軍是州一級的兵,守在地方鎮上;鄉兵是地方上最基層的兵,在民戶中選出或招募,以為所在防守。這樣三層結構,互相呼應,“使之內外相維,上下相製,截然而不可犯者。”
這是總結了過去各朝地方軍隊(藩鎮)太強,無法駕馭的缺失。尤其是上承唐代,唐朝就是因藩鎮之亂結束的。不過,最強的力量在中央禁軍,禁軍除了選定最精壯兵,嚴格訓練,數量一定也要很多,才能夠除了“守京師”,還能夠出去“征戍”。
魏晉之時,軍隊分為中軍、外軍和州郡兵,中外軍全部兵員都來自世代從軍的軍戶。中軍直屬中央,編為軍、營,主要保衛京師,有事出征,兵力不下十萬人。外軍為中央直轄的各州都督所統率的軍隊,都督一般由征、鎮、安、平等將軍或大將軍擔任。州郡兵是地方軍備,晉武帝為防止割據,裁撤州郡兵,大郡100人、小郡50人,用以維持治安,但是實際上取消的州郡兵甚少,晉末時裁撤令幾乎成為一紙空文。
實際上不難看出,雖然年代相隔久遠,軍隊名稱也各不相同,但實際上的職責和範疇基本上沒有什麼大改變。中軍便是後來的禁軍,外軍便可以看成廂軍,連州郡民兵都好算作宋朝的鄉軍。
本來細數嶽家軍,編製更有背嵬、踏白、選鋒、勝捷等十二軍,每軍大致在一萬人上下,主力精銳背嵬軍,甚至有一萬五千人之多。高嶽本來想一度照搬此類,但是在他眼裏目前隴西軍人數還遠遠不足規模,連類似背嵬軍的絕對精銳都暫時無法組建,便隻好作罷,且待日後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