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初臨亂世 第八十二章 軍製商議(2 / 2)

當初,高嶽進據襄武城後,曾以權知隴西太守的名義,給屬下各地發去行文,狄道臨洮二縣,既不反抗,也不表示歸順,隻是置之不理沉默觀望。

後來朝廷頒下旨意,高嶽坐實了隴西太守,又再次行文諸地,這一次二縣接文後,很快便上表回奏,表示順服之意,但二縣縣令均沒有來襄武拜見高嶽,也婉拒了高嶽征召兵卒的要求,說的直白一點,頗有些獨立自主的味道。

高嶽麵色沉了下來,冷笑一聲道:“牆頭之草,其心可誅。二縣之事,我心中有數,目前暫且不提,待我征討武都氐人之後,再做處理。”他示意韓雍繼續說下去。

“是。”韓雍接口道,“如今,我襄武城有戰兵兩千三百二十七人。新兵營中有新招募軍丁一千五百人。另據首陽縣奏聞,首陽縣有戰兵七百人,新兵營中八百人。也就是說。”韓雍回顧眾將,一字一句道:“我軍現有兵力,一共五千三百餘人。”

如今非常之時,襄武首陽二城,都在戰兵營之外,專門增設了新兵營,用來招募和初步訓練新進投軍之人。待到一定期限後,挑選素質過硬、強壯勇武的生力,編入戰兵營,再淘汰掉品行不端或體弱多病者,剩下的便充做一般城防巡守力量。

高嶽負手踱步。眾人知道他在思考籌算,哪敢出聲打擾,索性都站立不動,靜默以待。

良久,方聽高嶽道:“這樣。等征討武都事畢後,我打算將軍隊分為三部分。首先在所有士卒中,挑選格外勇武健壯、正當盛年之人,組成正規軍,可稱為禁軍。禁軍分馬步弓三軍,主要職責,乃是征伐戰鬥、攻城略地,乃是我軍中主要的攻擊力量,精銳力量。享受最優等的待遇,但也要麵對最嚴苛的訓練和檢驗。”

“餘下的,可以擔負城防、後勤、勞役、治安,修路築橋,製作軍械,運量墾荒等等等等,不一而足,這一部分也是正規軍卒,可稱為廂軍。廂軍的兵源,可以從禁軍中淘汰降級,或者有到齡退伍的,也可以麵向地方招募青壯。享受禁軍三分之二的待遇。同樣,若是表現突出,或者素質過人,廂軍中也可升入禁軍。”

高嶽的思路打開,越說越興奮,直如侃侃而談。

“最後,便是內衙,內衙士卒,不限製來源,禁軍廂軍乃至地方上,都可以。不過審查和篩選也要格外嚴格。內衙對外的職責我上次已經說過了,對內可以監督禁軍廂軍的軍紀,可以執行對違犯軍法之人的懲處。也享受禁軍三分之二的待遇。不過鑒於此衙的的特殊性,可在待遇基礎上,另加賞賜。這三部分,互不統屬,都歸樞密院統一管轄。如今規模尚小,樞密院暫不成立,留待日後再說。”

高嶽目有精光,炯炯而視道:“諸位覺得如何?”

他這番話,在場諸人雖然一時消化不了,都愣怔在當場皺著眉頭暗自琢磨,不過大體意思還是聽懂了幾分,不禁都暗暗稱奇。

晉末五胡時期,在軍隊形式上大致同西晉兵製,具有中軍、外軍組織及都督、將領等職務。中軍直屬中央,編為軍、營,主要保衛京師;外軍為中央直轄的各州都督所統率的軍隊。在兵役來源上,胡人政權多是實行本族群全民皆兵的部落兵製,然後擄掠他族青壯,挾裹成群,強逼為軍,遇到戰事,無所謂兵種製度,反正是驅役使之一湧而上。

插句話說,一直到後來北魏時,魏主拓跋燾禦駕親征,進攻南朝宋盱眙城,寫信威脅守將臧質的信中,還這樣寫到:“……我今所遣攻城各兵,盡非我國人,城東北是丁零與胡,南是氐羌,設使丁零死,正可減常山趙郡賊;胡死可減並州賊;羌死可減關中賊;爾若能盡加殺戮,於我甚利,我再觀爾智計也!”

我派出來的兵都是丁零人、胡人、氐人、羌人,他們戰死了等於為我除去禍害,你盡管放手來殺。北魏乃是鮮卑拓跋部所建,還未漢化之前,部族氣息濃烈,都一統北方了,還動輒以草原上的那一套來做規章製度。行軍打仗之際,驅使胡漢混雜的大軍,仗著銳氣,交替來攻,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