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初臨亂世 第三十九章 要事相商(2 / 2)

見幾人都被當場震懾,郅平心中竟有些得意。他擺出些從容的模樣,沉著聲道:“消息乃是丁太守,親筆書信告知,怎麼不真。”

郅平不斷送上銀錢財帛,更且刻意結交奉承,年把功夫,不要說隴西太守丁綽,便是長安的官員中,也真有三五名京官,折節下交,將他引為心腹,比一般的同僚關係要親近的多。

他說著話,便衝堂前老卒突貴點了點頭,突貴便上前取了桌案上的一張薄紙,躬身依次來到潘武都、高嶽、韓雍三人麵前,把那薄紙給三人過目。

高嶽接紙,凝目細看。內容言道,十日前,漢國中山王劉曜,遣降將趙染,率五千精騎突然奔襲長安,受詔抵禦的晉將麴允屢戰皆敗,敵軍豕突狼奔,竟一度攻進長安外城。

皇帝慌忙避往內城射雁樓。城內晉軍拚死反擊,匈奴漢軍乃被擊退,從容遁去。然則敵軍已然焚毀成片民舍兵營,殺千餘人,長安城內滿目瘡痍,朝野上下驚恐萬分。

看完了信,幾人一時沉默下來,各懷心思,沉默不語。高嶽冷靜思索,長安被襲,說明曆史還是按照原來的軌跡在有條不紊的前行,至少目前來看,並未因他的無端到來而發生什麼改變。

那麼,接下來,就應該像他所了解的那樣,劉曜不久又將來襲,在敵軍接二連三的如潮攻勢下,晉廷迅速走向覆亡,關中之地愈發動蕩起來。

晉湣帝雖然是無材無勇的平庸之君,但他生性寬厚,且於國家危難之際,力挑重擔,延續國祚,各路諸侯,或真或假都還俯首甘做臣子,從而使關中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平穩。

長安若失陷,意味著晉王朝的最後一點向心力也被剿除,西北、關中乃至全天下,都將陷入愈加瘋狂的攻鬥之中。

滅國之戰業已掀起,那麼能不能亂中求變,最好能一舉先控製首陽縣,屆時,大佬們已打得不可開交,誰會來管到他頭上?還有關鍵一點繞不過去,若真的占據了縣城,那麼麵對匈奴大軍,是戰還是走呢?

戰是十之八九要戰。高嶽的心中,忠君親父、守護河山的思想,還是很受嶽飛的影響。別的不說,最基本的氣節問題,沒有任何商量餘地。

在異族洶洶鐵蹄下,國家存亡、民族興衰已到危急關頭,高嶽是本能的選擇誓死抵抗,而不願避走,更遑論妥協投降。

但抗擊胡虜,也要講究策略。嶽飛當年,也是要先訓練士卒,提高部隊戰力後,才能無後顧之憂的放手殺敵。下一步怎麼走,是先自立觀望,還是急速勤王,務必要拿捏穩當,計劃周詳,時刻保持頭腦清醒。

高嶽思維如脫韁野馬,迅疾奔騰。心中算計,麵上卻不動神色。

韓雍坐在他身邊,心中波濤翻湧。先是震驚於高嶽當日把酒夜談時的預言,簡直神準。不由得對高嶽更是敬服。

此外,長安被襲,幾乎破城,說明朝廷的防禦力量已經衰弱到極點。是不是高嶽所說的已到了滅國之戰?若是,那麼,下一步,該有什麼樣的舉動?怎麼樣才能取得首陽縣的掌控權?

韓雍胡思亂想,一時不得要領,有些焦急,不自覺的望向高嶽。

韓雍隻覺得高嶽平日相處時,大部分時間都爽朗灑脫,謙和正直,自有一股子親和力。但有時候,卻會隱隱地散發一種狠厲甚至是陰冷的氣場,讓他心有所悸。

郅平哪裏曉得高嶽此刻竟然在想這些。他看看底下三人都不做聲,有些急道:“我召你們來,不光隻是為了告知這樁大事。”

“方才太守大人書信上,你們也看到了。關鍵的問題是,現在朝廷發出勤王令,召集舉國上下、大小州郡集結兵力,同去長安,抵禦劉曜;另一邊,劉曜以大漢中山王名義,傳檄關中,道此行隻是要消滅昏庸的司馬氏,要求大小州郡,見檄而降,固城靜待王師。”

“本來上麵神仙打架,咱們這些凡人小心躲避就是。可現在,兩邊都下了令,都要咱們站隊。那不是左就是右,倒叫人真正為難之極。太守大人問計於我,我便問計於你們,諸位,可有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