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力,才是真正的第一生產力
卷首語
作者:金煥民
心理學家、思想家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卡曼尼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慢兩種做決定的方法。
常用的、無意識的“係統1”依靠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做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快速對眼前的情況做出反應。但“係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錯覺引導我們做出錯誤的選擇。有意識的“係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做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通過直接采納“係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應付了事,敷衍塞責。“係統1”是快思考,“係統2”是慢思考。
“係統1”的自主運作能夠誘發極其複雜的理念模式,但隻有相對緩慢的“係統2”才能按部就班地構建框架、設置路徑、提出方案。
完全處於自主控製狀態的“係統1”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麼費腦力。但正是它形成了人們自主而初始的印象和感覺。這種印象和感覺既是“係統2”清晰理念的主要來源,也是“係統2”進行深思熟慮並做出決策的主要依據。
因此,決定人們思考基礎的是“係統1”,決定人們思考質量或者水平的是“係統2”。由此也可以推論,那些在平時無所用心,對周邊環境熟視無睹、漠不關心的人,既無以積累更多印象和感覺,無以形成各種初步的理念,也無以形成深思熟慮的思考力和決策依據。
“係統1”與“係統2”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或者對環境熟悉的不同程度,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年少時“係統1”更多地主導,隨著年齡的上升,“係統2”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一旦隨著見聞、經驗、記憶的積累,“係統1”會再次頑固地發揮作用。剛進入新的環境,“係統1”更多地發揮作用,當對環境熟悉到一定程度之後,“係統2”的作用必然會上升。因此,自認為成熟的人或者在對環境認識達到一定程度之後,思考力會下降而不是上升。
下列現象會實質性地影響人的思考力。
首先,讓腦力勞動淪落為體力勞動。如果沒有自己的思想、主見,或者不能不斷地更新、豐富自己的思想,而是不斷重複自己過往的經驗、見識,那麼你就是個體力勞動者。任何人,隻要是憑過去的經驗或者知識工作,那麼就已經是體力勞動者了,或者已經最大限度地接近體力勞動者了。
其次,找不到思考問題的角度與著眼點。
思考如何完成工作目標,能夠進步,但也就是“爬樓梯”——雖然步步高,但速度較慢;思考工作方法,比純粹完成工作目標進了一步,算是“坐電梯”——速度快了許多;思考如何成功或者卓越,將工作方法上升到方法論高度,一旦突破,個人進步就好比“坐飛機”了。
最後,思考本身太過功利。
功利性思考的特點是一旦目標達成,思考就會中斷。而隻有那些基於個人興趣或者追求的思考,才能持續深入。
思考力包括知識力、信息力、分析力、概括力、結構力、創新力和呈現力。人在職業生涯的途中,所麵臨的最大考驗就是思考力。當個人的思考力高於自己職業需要時,對於工作就能遊刃有餘,否則,就自顧不暇。
相對於工作和發展需要,知識和經驗總是有限的,而思考力則是無限的——如果你願意訓練的話。
人們會認為學習是個苦差事,所謂的十年寒窗。殊不知思考是比學習更苦的差事。對於這個差事,如果不是基於興趣,是無法堅持的。
人在功成名就之後,首先喪失的是什麼?是思考力和對思考的興趣。
思考是創新的源泉,思考是進步的引擎。如果擁有了思考力,那麼辦法總比困難多。
(編輯:王 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