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地區的伊斯蘭聖戰(3 / 3)

在運動初期,阿赫馬德·穆罕默德得到了索科托王國和廷巴克圖昆塔教長的支持,團結了國內反對阿多政權和班巴拉人的各種勢力。他曾與一個強有力的酋長穆罕默德·加賴喬結成聯盟,共同反對阿多。在推翻阿多之後,加賴喬到處擴大地盤,我行我素。阿赫馬德·穆罕默德堅持他是奉奧斯曼之命創立一個伊斯蘭教國家,要加賴喬納貢,遭到後者拒絕。於是昔日的同盟者互相火並,經三年戰鬥,加賴喬戰敗,1824—1825年逃到格萬杜宮廷避難。

阿赫馬德·穆罕默德曾從奧斯曼得到令旗,處於索科托藩屬地位。但這隻是一種策略,並非他真的要臣服於索科托帝國。奧斯曼死後,阿卜杜拉和貝洛爭奪索科托的控製權,於是馬西納與索科托的藩屬關係破裂了。阿赫馬德·穆罕默德在給貝洛的信中指出:“說到藩屬關係破裂的原因,是因為賽義德·阿卜杜拉派馬利克送來一封親筆信。信中,他說他已是埃米爾·穆米寧。但我聽到的並非如此,因此我停止(稱臣)。”他還質問貝洛:“你的統治(管轄權),自從前任謝赫奧斯曼死後直到現在,達到過我們這裏沒有?”1821年,貝洛承認了馬西納的獨立,雙方關係終於正常化。

隨後,阿赫馬德·穆罕默德同統治廷巴克圖的昆塔人的關係也惡化了。1821(或1822年),阿赫馬德·穆罕默德占領了費圖加。該地位於尼日爾河內三角的北端,控製著尼日爾河曲的大部分穀物貿易,而廷巴克圖則依賴於尼日爾河曲的糧食供應。此舉使昆塔人控製費圖加的努力落空。1826年,他的一個宿故逃到了廷巴克圖避難,使他找到了進攻廷巴克圖的借口。占領該城後,他建立了弗拉尼人要塞,以防圖阿雷格人從北麵來的侵襲。

至此,阿赫馬德·穆罕默德建成了總麵積約5萬平方英裏的伊斯蘭神權國家,其中包括兩個邊境城鎮傑內和廷巴克圖,控製了西蘇丹的傳統商業中心。

阿赫馬德·穆罕默德在政權、稅收和法律方麵按照伊斯蘭教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

在中央,設立了最高議事會,由40名伊斯蘭學者組成;另由阿赫馬德·穆罕默德和3名最高議事會成員組成樞密院。最高議事會和樞密院是全國最高權力機關,集行政、立法和司法權於一身。如最高議事會和樞密院發生分歧,則由40名獨立的伊斯蘭學者作為仲裁人出席。

全國分為五個埃米爾國,由阿赫馬德·穆罕默德的親屬和親信統治。弗拉尼人桑加爾家族和卡迪尼亞派僧侶集團,構成馬西納王國的統治階級。基層政權是村社和由幾十村社組成的區。區和大多數城鎮(如馬西納、傑內等)都由他的親屬和親信治理,他們負責收稅、征兵、修路和審判。

馬西納王國建立了完善的稅收製度。農民交納收獲物的1/10,富人交納財產稅,牧民交納牲口稅。國家的收入還來自罰款、被沒收的財產和戰利品、貢品。戰利品的1/5歸阿赫馬德·穆罕默德本人,一份歸遠征軍司令,一份用作贖回俘虜、幫助窮人,餘額歸士兵均分。

在法律和日常生活方麵,馬納西王國嚴格按伊斯蘭法規辦事。禁酒、禁止跳舞和多妻的伊斯蘭法規的原則,被嚴格執行。

1844年,阿赫馬德·穆罕默德逝世,其子哈馬德二世(1844—1852年在位)、其孫哈馬德三世(1852—1862年在位)相繼執政。1862年,馬西納為西非另一位聖戰的領導者奧馬爾所滅。

七、奧馬爾與圖庫勒爾帝國

19世紀中葉,由哈吉·奧馬爾領導的圖庫勒爾人的聖戰,與奧斯曼·丹·福迪奧和阿赫馬德·穆罕默德發動的豪薩和馬西納聖戰相比,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哈吉·奧馬爾奉行伊斯蘭教的提江尼亞派;二是不僅反對異教徒,而且直接同法國侵略者作戰,成為西非反帝鬥爭的先驅。

當時的形勢是很複雜的。在馬西納聖戰勝利之後,從乍得湖到大西洋沿岸,博爾努、索科托、馬西納三大伊斯蘭教國家已經實行了改革。在馬西納和大西洋之間,既有三個圖庫勒爾人的穆斯林教長國,即富塔賈隆、富塔托羅和富塔邦杜,也有異教徒統治的班巴拉人的卡爾塔王國和塞古王國,以及一些非伊斯蘭教的馬林凱人的獨立的城鎮和鄉村。這些異教徒統治的地區形成了奧馬爾進行聖戰的活動舞台。法國已經牢牢地占領了塞內加爾沿海的聖·路易和戈雷埃島,並加緊向沿海和塞內加爾河內地擴張。1822年,法國已把沃洛夫人的瓦洛王國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1826—1842年間,同達喀爾地區的各王國和富塔托羅教長國簽訂了同盟條約。沿海地區隻有沃洛夫人的開約爾成功地抵抗著法國殖民者。為保證對內地的樹膠等資源的掠奪,法國在塞內加爾河兩岸修建了波多爾、馬塔姆、巴克爾和梅迪內等據點。奧馬爾領導的聖戰正是對法國殖民擴張的反擊。

奧馬爾(約1794—1864)出生於富塔托羅波多爾附近的一個圖庫勒爾族家庭,父親是一名伊斯蘭教教師。他的老師是阿布德·卡裏姆,並由其師介紹加入提江尼亞派。1820年,奧馬爾在阿布德·卡裏姆伴隨下赴麥加朝聖,獲得“哈吉”(朝聖者)稱號。朝聖期間,他在提江尼亞派一位宗教領袖西迪·穆罕默德·加利指導下潛心鑽研,三年學成,經埃及回國。在埃及,他與愛資哈爾一些蘇菲派教長建立了聯係,考察了穆寒默德·阿裏的改革。他在西亞北非的所見所聞,與其家鄉大相徑庭,增加了他回國從事改革的決心。他路過博爾努,同卡拉米進行辯論。他到索科托,讀了奧斯曼和貝洛的著作,研究了他們準備和組織聖戰的藝術,並娶貝洛之女為妻。

1837年離開索科托後,奧馬爾多次處於逆境之中。在馬西納,奧馬爾受到信奉卡迪裏亞派的阿赫馬德·穆罕默德的冷遇;在塞古,受到班巴拉統治集團的迫害,一度身陷囹圄。

1839—1842年,奧馬爾住在富塔賈隆,並以此為基地,在曼丁果人和圖庫勒爾人中間遊方布道,吸收他們加入提江尼亞派。提江尼亞派比在富塔和西非地區廣為流行的卡迪尼亞派更為激進。奧馬爾認為,卡迪尼亞派和提江尼亞派相比,不啻是以鐵比金。提江尼亞派認為自己是神選的救世者,奧馬爾雖然沒有自稱馬赫迪(救世主),但他積極鼓吹過馬赫迪及其千年王國的理想,他的弟子稱他為馬赫迪的維齊爾(首相)。提江尼亞派比卡迪尼亞派對迅速建立一個公正的伊斯蘭社會負有更明確的義務,主張在必要時憑借暴力(聖戰)來實現。奧馬爾的聖戰學說不局限於簡單地發動一場宗教戰爭。他認為,聖戰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首先是“心的聖戰”,即淨化靈魂,同各種世俗欲念作戰;其次是“經的聖戰”,即布道和理想信仰的聖戰;最後才是“劍的聖戰”。奧馬爾宣傳的教義通俗易懂,儀式簡化,生活上要求樸素清苦,易於為廣大群眾所接受。

當時富塔各教長國經過幾十年的當權,形成了一個日趨腐敗的貴族統治集團,引起了廣泛的不滿。1846年,奧馬爾到自己的家鄉富塔托羅進行第一次遊方布道,發出了社會改革的信息。他說:“你們的酋長壓迫弱者,違背了真主的法律。”奧馬爾在富塔地區聲名遠揚,許多卡迪尼亞派成員加入了提江尼亞派,對各教長國的統治階級構成了嚴重的威協。1848年,富塔賈隆的阿爾馬米把他驅逐出境。他帶領弟子和支持者從富塔賈隆出走,到達富塔賈隆和班布克交界地區的丁吉拉伊。

在丁吉拉伊,奧馬爾建立了“裏巴特”,積極準備聖戰。各地區各族各界人士紛紛聚集到這裏,其中有弗拉尼和圖庫勒爾的宣教師、班巴拉的奴隸、法國統治下的聖路易的技術工人。他組成了一支強大的聖戰軍隊,以其弟子和跟他從富塔賈隆出走的老部下組成一支精銳的突擊軍團;新近改宗的人和征募的士兵組成步兵軍團;弗拉尼人的非正規軍則用作輔助部隊。聖路易來的技術工人則幫他修建堡壘,修理槍枝。他用丁吉拉伊的金砂同沿海的商人交換武器彈藥。據估計,奧馬爾的常備軍約有12000人;在某些戰鬥中,甚至可以投入15000—30000人的兵力。

1852年,奧馬爾正式宣布發動聖戰。當時,一個奴隸從“異教徒的領土”逃到了奧馬爾管轄的“伊斯蘭領土”,異教徒的統治者要求歸還,遭到奧馬爾拒絕,從而引起了衝突。奧馬爾揮師北上,占領了尼日河上遊和塞內加爾河一些班巴拉人和馬林凱人的國家,如班布克,布雷等。1854年他打敗了卡塔爾王國,攻占首都尼奧羅。這可能是一次佯攻,奧馬爾的主要目標是塞內加爾下遊河穀地區,包括他的故多富塔托羅,以便抗擊正在征服這一地區的法國。

在1848年奧馬爾第二次到富塔托羅遊方布道時,曾表示願同白人和平通商,隻要白人在其轄區按章納稅。但法國殖民者不予理睬,繼續沿塞內加爾河推進。1854年,費德爾布就任法屬塞內加爾代總督,一麵加緊進攻塞內加爾河北岸的特拉紮人,一麵修建梅迪內堡壘。梅迪內是一個擁有一千多居民的大村莊,位於奧馬爾轄區的邊境,黑人酋長桑巴拉是個多神教徒,費德爾布軟硬兼施,迫其接受保妒,將梅迪內作為法國殖民者進攻奧馬爾的橋頭堡。

1857年,奧馬爾率領15000人的大軍攻打梅迪內。同時,他把作戰計劃告知特拉紮人首領穆罕默德·哈比卜,希望他堅持戰鬥。他又致書聖路易的伊斯蘭教徒,號召他們行動起來,反抗法國殖民者。他說:“現在我已有足夠的力量,我將繼續戰鬥,直到你們的暴君向我求和,向我投降。”圍攻梅迪內的戰鬥從4月20日開始,直至7月費德爾布率軍增援,聖戰軍共擊斃法軍16人、打傷63人。奧馬爾由於缺乏攻破設防據點的武器,下令主動撤退。1859年,他又率軍同法國殖民軍在馬塔姆和蓋穆兩地戰鬥。在保衛蓋穆戰役中,共擊斃法軍39人、擊傷97人。這幾次戰鬥沉重打擊了法國殖民者,顯示了西非人民頑強的戰鬥精神和力量,而奧馬爾則成為西非反殖鬥爭的先驅而載入了史冊。

1861年,奧馬爾打敗了塞古王國,占領了這一地區。攻打塞古王國時,他曾要求馬西納聯合行動。但馬西納的統治者認為塞古王國屬於卡迪尼亞派的範圍,向奧馬爾提出抗議,馬西納軍隊的一些士兵曾和異教徒的班巴拉人並肩反對奧馬爾。他以此為借口,1862年滅馬西納,毀其首都哈姆達拉希;1863年,占領了古城廷巴克圖。至此,他建成了以塞古——西科托為中心的圖庫勒爾帝國,其疆域西起塞內加爾河,東至廷巴克圖,南到丁吉拉伊,北達蓋穆。

奧馬爾領導的聖戰,也像奧斯曼·登·福迪奧和阿赫馬德·穆罕默德一樣,是以聖戰形式出現的一場社會運動。有材料證明,奧馬爾的支持者是不滿意富塔各教長國貴族統治的圖庫勒爾人、弗拉尼人,以及受壓迫最深的各族奴隸,特別是班巴拉人統治下的各族奴隸,他們把解放的希望寄托於奧馬爾的聖戰。

奧馬爾在占領廷巴克圖後,班巴拉和馬西納弗拉尼人統治集團的殘餘,以及卡迪尼派的宣教師、昆塔的謝赫們都仍在頑固地反對他。1864年,奧馬爾在鎮壓馬西納貴族的叛亂中去世。他沒有來得及按提江尼亞派的主張進行改革,建立一個有效的中央政權。其子阿赫馬德·奧馬爾繼位時,圖庫勒爾帝國的形勢是嚴峻的,外有法國的威脅,內有原先各國貴族的反叛。但奧馬爾統一西蘇丹大部分地區後建立起來的圖庫勒爾帝國,畢竟成了阻遏法國擴張的一支重要力量,並影響了19世紀70年代薩摩裏·杜爾領導的穆斯林改革運動。

八、薩摩裏和瓦蘇魯帝國

19世紀中期發生的另一次著名的伊斯蘭運動,是由薩摩裏·杜爾(1830—1900)領導的馬林凱族的統一和改革運動。

馬裏王國崩潰以後,馬林凱族向尼日爾河上遊遷居,其地西界富塔賈隆,東鄰莫西和阿散蒂王國,南連森林地帶,北接圖庫勒爾帝國。到1800年時,他們仍然分裂成幾百個村鎮和小酋長國。但他們都具有共同的血緣,都以馬裏王國的傳統為榮。

在宗教信仰上,農牧民都是泛靈論者,而商人(迪奧拉人)則信仰伊斯蘭教。迪奧拉人住的村鎮,一般都有清真寺和學校。異教的馬林凱人和伊斯蘭的迪奧拉人,在幾個世紀中都能相安無事,互相尊重對方的習俗。迪奧拉人穆斯林不是聖戰主義者,大概他們不願打亂他們同異教徒的商業往來。因此,他們被19世紀的聖戰者指斥為“名義上的穆斯林”和“妥協主義者”。

在幾個世紀中,這一地區的農牧業和商業日漸發展。迪奧拉人從事長途販運,不僅在西非內陸做生意,而且同塞內加爾、蒙羅維亞、弗裏敦的沿海非洲和歐洲商人進行貿易。迪奧拉人也是有技術的手工藝人——織工和金匠。這些迪奧拉商人和手工業者居住的村莊,隨著生產的發展,慢慢變成規模不等的城鎮。因此,到19世紀時,馬林凱人出現了聯合成更大的政治單位的意識,商人也覺得如此將更有利於貿易的發展。

西非的聖戰和改革對馬林凱人產生了影響,特別是奧馬爾在馬林凱人地區的宣傳,為薩摩裏·杜爾的統一和改革打開了道路。在一個哈吉·奧馬爾的門徒馬馬杜領導下,康康變成了一個較大的國家。到1850年,錫卡索和奧迭內也已如此。薩摩裏·杜爾順應了這一曆史潮流,在伊斯蘭旗幟下,起而領導馬林凱人的統一運動。薩摩裏把自己看作是“鬆迪亞塔·凱塔的再生”。馬林凱人認為薩摩裏好象準備“做他們14世紀的祖先曼薩·謨薩曾做過的事”,因而他得到了馬林凱族農牧民、商人和伊斯蘭聖職人員的廣泛支持,奧馬爾的一些門徒和一個侄子也參加了他的統一和改革運動。

薩摩裏·杜爾約1840年生於今幾內亞共和國貝拉區。他的父親拉菲亞·杜爾是個小商販,其譜係可以追溯到一個穆斯林商人家族。他的母親出身於當地馬林凱族的一個多神教農民家庭。薩摩裏自幼跟隨父親行商,足跡遍及幾內亞,可能還到過塞拉裏昂、多哥、上沃爾特。他不是一個伊斯蘭教徒,隻是到瓦蘇魯酋長國當兵之後才皈依伊斯蘭教,了解哈吉·奧馬爾的學說。

1868年,托隆地區的一位酋長仰慕薩摩裏的軍事才能,請他去當指揮官。不久,酋長陣亡,薩摩裏被推為首領。從這時起,薩摩裏認為隻有統一馬林凱人地區,創建一個集權和有效的國家,才能克服馬林凱人的軟弱,使之受到周圍國家的尊重。約在1870年,他開始用武力統一瓦蘇魯地區的各小酋長國。1873年,他攻打康康,取得了勝利。1874年,他采用“阿爾馬米”的頭銜,具有了宗教和政治領袖的雙重身份。薩摩裏定都比桑杜古,取國名為瓦蘇魯,以紀念他在瓦蘇魯開始的戎馬生涯。此後,他繼續征戰,擴大版圖。到1886年,瓦蘇魯帝國的麵積已達11.5萬平方英裏,成為僅次於索科托(18萬平方英裏)和圖庫勒爾(15萬平方英裏)的西非第三大國。

薩摩裏·杜爾進行了廣泛的改革。他竭力發揚民族精神,破壞舊的部落傳統,把全國分為162個區,每十區轄12個左右的村;162個區分別隸屬於10個省。在分區和分省中,他很少顧及原來的部落和家族關係。村長按傳統方法選舉產生,但權力有限,審判權歸村裏的伊馬姆;每村有一個阿爾馬米的代理人,負責征兵和管理村民共同耕種的阿爾馬米的農田。區長也按傳統方法選舉產生,但他隻是一個榮譽職位,真正的權力掌握在“索法”(職業軍官)和卡迪手裏。省的權力掌握在薩摩裏親戚和親信手中,這些是從支持他的軍官中挑選出來的。每省還有一個軍事領袖和伊斯蘭宣教師。瓦蘇魯帝國的這三級地方行政機構都有政治、軍事和宗教三條線,而這三條線都直通阿爾馬米。他是全國最高的政治、司法和宗教領袖,也是軍隊的總司令。阿爾馬米由國務會議協助管理全國事務。國務會議由各省的政治、軍事和宗教領袖組成。在每個省,他安插一些不同家族出身的人主持軍政事務,以消除家族和部落觀念。

薩摩裏組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共有10個縱隊,即每省一個縱隊。他們駐守邊疆,保衛國家。在比桑杜古,還有一支精銳的衛戍部隊。在鼎盛時期,其正規軍約10000人,騎兵約1500人,民兵約20000人。薩摩裏從英屬弗裏敦購買歐式武器裝備軍隊,在國內建立軍械所,修理和仿造武器。這支軍隊有嚴格的紀律,受到良好的訓練。薩摩裏秘密派遣軍官到法國雇傭軍塞內加爾狙擊兵中受訓,回國後訓練部隊,傳授使用先進武器的方法。

薩摩裏重視發展經濟,他規定每個村為政府種一塊田,其收成作為賦稅上交。士兵實行勞武結合,墾殖戍邊,以減輕國家和人民的負擔。薩摩裏的統一消除了許多小酋長國征收的關稅,為國內商業的發展掃除了障礙。他重視發展長途貿易,用本國出產的黃金和農牧產品交換武器、彈藥和其他物資。

薩摩裏重視伊斯蘭教的傳播和教育的發展。他把伊斯蘭教作為鞏固馬林凱族統一的紐帶。在每一個村鎮,建立清真寺和古蘭經學校,用伊斯蘭教代替祖先崇拜和精靈崇拜。他遵循古蘭經的規定,每逢星期五都要走出清真寺去傾聽教徒的申訴。審判按伊斯蘭教法進行,在村、區和省三級都由阿爾卡利法庭審理,隻有重大的案件才提交薩摩裏和國務會議。他規定貴族和酋長都要把孩子送到學校接受伊斯蘭教育,誰不遵守就要罰款。他還親自到學校講課,向孩子們提問題,檢查他們所學的知識。

馬林凱人的統一,瓦蘇魯國的建立,不僅重建了這一地區的和平與繁榮,而且築起了一道長期抵抗法國侵略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