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奴貿易
非洲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在古代文明發展的多極世界中,非洲占有一席之地。尼羅河流域孕育了埃及古代文明。北非沿海曾經是地中海古代文明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公元7世紀以後,伊斯蘭文化在北非、東非沿海及西蘇丹等地的傳播,使這些地區經濟文化出現了新的繁榮。在廣大撒哈拉以南地區,經過長期穩定的發展,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黑人文化。到16世紀以前,非洲跟歐亞大陸一樣,已處於前資本主義發展的各個階段。如果沒有殖民主義者的入侵,非洲社會將循著自己的軌跡向前演化發展。
在古代和中世紀,黑人就經由撒哈拉商道、尼羅河及印度洋販賣到南歐、阿拉伯世界、波斯、南亞等地。在那個時代,由於生產力太低,奴隸買賣是普遍現象,而不是黑人所特有的,也有白人被賣給黑人為奴。
但是,近代殖民主義的入侵打亂了非洲正常的社會發展進程。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非洲變成商業性獵獲黑人的場所。黑奴貿易發展成為一個專門的行業,成為一種特殊的曆史現象。數以千萬計的非洲黑人背井離鄉,漂洋過海,被販賣到美洲以及印度洋、亞洲由殖民者開辦的種植園和礦井中工作,另一些黑人在捕奴、掠奴戰爭及販運途中死去。非洲人民及其社會經濟生活受到空前浩劫。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而萬惡的殖民主義、資本主義製度卻隨著販賣和奴役非洲黑人而興盛起來。馬克思曾指出,非洲變成商業性獵獲黑人的場所,是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因素之一,標誌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後來,黑奴貿易以及美洲的黑人奴隸製又為工業革命積累了資金。因此可以說,資本主義從頭到腳沾滿了非洲人民的鮮血。
黑奴貿易大約經曆了四個世紀。除奧地利、波蘭和俄國等少數國家外,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以及美國都先後參與了這一罪惡活動。綜觀黑奴貿易的發展過程,大體可以分成三個時期:15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為第一時期;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為第二時期,由於美洲種植園的發展,黑奴貿易在這一時期走向高潮;1807—1808年英、美兩國通過禁止奴隸貿易的法案以後,黑奴貿易進入第三時期。這時奴隸貿易在法律上已被禁止,但黑奴走私貿易卻興盛起來。直至1890年7月布魯塞爾會議作出廢除非洲奴隸貿易的決議,黑奴貿易才算正式終止。
如果按照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而決定的不同貿易性質來劃分,那末整個黑奴貿易史也可分成三個階段:15至17世紀,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王室及隨後荷蘭、英國、法國等以特許公司為代表的商業資本占統治地位,黑奴貿易實行的是壟斷貿易;18世紀,工業資本衝破了商業資本的壟斷,黑奴貿易進入自由貿易階段;工業革命以後,由於近代大工業的出現而在法律上廢除了奴隸貿易,19世紀黑奴走私貿易盛行。
16—17世紀的黑奴貿易
1441年,由安陶·貢薩爾維斯和努諾·特裏斯陶率領的一支葡萄牙探險隊,在布朗角附近沿海劫掠了10名非洲黑人,帶回裏斯本出售,是為黑奴貿易的開始。在15世紀後半葉,葡萄牙人從西非沿海販運黑奴去本國充當家務和農業勞動力,或販運至馬德拉群島、加那利群島和佛得角群島等大西洋島嶼新辟的甘蔗種植園中工作,每年販奴大約500—1000名。但是,直到16世紀初,葡萄牙人在西非的黑奴貿易,其價值遠遠趕不上黃金、象牙、胡椒等非洲產品的貿易。
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簽訂的托德西拉斯條約是列強第一個瓜分世界的條約,它確定以佛得角以西370裏格為西、葡兩國勢力範圍的分界線,兩國在美洲的勢力範圍以西經46度為界。從此,非洲、亞洲及巴西歸屬葡萄牙,美洲其他地區歸屬西班牙。
16世紀,西班牙人在向西印度群島及美洲大陸進行擴張掠奪的過程中,對土著印第安人進行了滅絕人性的屠殺,並企圖奴役印第安人,但沒有成功。西班牙人發現,印第安人不適宜於繁重的田間勞動,一個黑人奴隸頂得上四個印第安人。為了滿足那裏發展熱帶作物種植園及開發礦藏對勞動力的需求,他們決定從非洲運進黑人。1501年,即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不到10年,伊斯帕尼奧拉島就從葡萄牙運進了第一批黑奴。這是向美洲販賣奴隸的濫觴,也是美洲實行黑人奴隸製的開端。1518年,第一艘來自非洲的販奴船到達西印度,開始了非洲與美洲之間直接的黑奴貿易。到1540年,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每年運進的黑奴可能已達1萬人。
16世紀葡萄牙人在非洲西海岸的販奴活動主要在兩個地區:一個是上幾內亞,即從佛得角群島到塞拉利昂沿海。佛得角群島的最大島嶼聖地亞哥島曾經是經營上幾內亞貿易的中心。一些原在佛得角群島定居的歐洲人陸續移居到上幾內亞沿海,甚至溯岡比亞河而上,在這一帶建立了許多小據點,從事販奴及其他商業活動。另一個是剛果河口及其以南地區。16世紀初,不僅葡萄牙商人,而且應剛果國王阿方索之邀派去的葡萄牙傳教士、教師、工匠(裁縫、製鞋匠、泥瓦匠、製磚工)等,都以幫助剛果發展經濟為名而行販奴活動之實。到1526年,剛果國內局勢變得很糟,以至阿方索寫信給葡萄牙國王訴說:“這個國家每個角落都有許多商人。他們將毀滅這個國家。人們每天在遭受奴役和劫掠,甚至貴族和王族成員也不能幸免。”
聖多美島在16世紀成為幾內亞灣及剛果至安哥拉沿海的販奴基地。1493年,歐洲人開始在該島定居;1499年,建立了第一個甘蔗種植園。16世紀上半葉,這裏成為歐洲蔗糖的主要來源。16世紀20年代起,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的葡萄牙商人深入聖薩爾瓦多內地,可能遠至紮伊爾河上的馬萊博湖及在南方的恩東戈,從事販奴活動。從貝寧灣、剛果、安哥拉等地運來的黑奴,或留在當地種植園工作,或被轉運去黃金海岸、馬德拉群島、佛得角群島和葡萄牙本土,16世紀30年代開始又直接轉運去美洲,16世紀中葉成為非洲向美洲販運黑奴的主要轉運站。聖多美島在1530—1560年間達到繁榮的頂點,是當時葡萄牙主要的海外領地之一。奴隸和甘蔗是其兩大財富。柯廷引用N·迪爾的估計數認為,在整個黑奴貿易期間,聖多美運進了10萬名奴隸。
1576年葡萄牙人在羅安達灣建立了聖米格爾堡作為基地,從此剛果河口以南的黑奴直接從這裏販運去美洲,而不再經由聖多美島轉運。這裏逐步發展成為安哥拉和剛果的奴隸貿易中心之一。
到16世紀最後25年,從非洲直接向西印度諸島及美洲大陸輸出奴隸的南大西洋貿易體係已經確立起來。向歐洲及大西洋諸島(馬德拉、加那利和佛得角諸群島)輸出的奴隸僅占非洲輸出總數的17%。1600年以後輸往歐洲的奴隸,大部分也是轉運去西印度的。同時,從16世紀末17世紀初起,美洲奴隸來源從西非迅速轉向剛果安哥拉地區。其中至少有兩個因素值得提及:第一,聖多美的甘蔗種植園麵臨巴西的競爭,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逐步衰落,這意味著幾內亞灣本身對剛果安哥拉奴隸的需求減少了;第二,從17世紀初起,葡萄牙人開始在羅安達內地訴諸軍事行動,或通過直接掠奪,或通過同當地非洲人的貿易而獲得了新的奴隸來源。但是,直至17世紀中葉,美洲對非洲黑奴勞動力的需求量以及因此而形成的販奴的數量畢竟有限。
17世紀中葉後奴隸貿易興盛的原因
在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曆史上,美洲的直接奴隸製曾經是歐洲資產階級工業的基礎。17世紀中葉起,歐洲由於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例如,咖啡成為主要飲料、蔗糖消耗量激增等),對熱帶產品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從而促使西印度及美洲大陸生產熱帶產品的奴隸種植園獲得巨大發展。這成為黑奴貿易興盛的原因。
1625年第一批英國移民來到巴巴多斯,種植煙草、棉花、藍靛等作物。1641年首次引種甘蔗,巴巴多斯因而被稱為“西印度糖島之母”。這裏運進黑奴數量便由此成倍增長。以後,甘蔗種植迅速推廣到背風群島及牙買加、安提瓜等島嶼。在甘蔗引進英屬西印度殖民地後的二十多年,蔗糖占到倫敦從殖民地種植園進口總值的將近一半,超過了煙草。17世紀末18世紀初,牙買加種植園的發展逐漸取代巴巴多斯的地位,其運進黑奴的數量也超過巴巴多斯,奴隸與白人的比例高達10比1。在法屬西印度,1635年瓜德羅普島先引種煙草,17世紀中葉以後又陸續引進甘蔗、咖啡等熱帶作物。17世紀末,種植園奴隸製已經成為西印度群島的經濟基礎。因此,僅在17世紀後半葉的50年間,非洲大西洋沿岸賣給歐洲人的奴隸數量就超過以前200年的總和。18世紀是西印度的繁榮年代,也是種植園奴隸製發展的黃金時代。西印度成為歐洲蔗糖的主要供應地以及歐洲列強重要的海外經濟支柱。
北美在1619年運進第一批黑奴,但在以後相當一個時期內,北美的黑人奴隸製沒有發展起來。其原因是種植園經濟發展緩慢,而且最初的奴役對象主要是貧窮的白人契約奴,直至1661年弗吉尼亞殖民地議會才率先通過法案,確定黑人是終身奴隸。到18世紀,英國棉紡業的飛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的植棉業,從而大大促進了奴隸貿易,使飼養黑人成為各蓄奴州的主要事業。18世紀後半葉及19世紀,由工業革命引起的棉紡織業的巨大發展,對美國棉花的需求量急劇增長,美國南方的棉花種植園迅速從沿海低地擴展到紅壤丘陵區,然後發展到亞拉巴馬黑土帶,並越過密西西比河穀直到得克薩斯。此時,奴隸種植園的重心便逐漸由西印度轉移到北美大陸,美國成了黑奴的主要進口國。美國南方棉花種植園奴隸製的發展還成為19世紀黑奴走私貿易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黑奴貿易興盛的原因,尚有兩點需要提及:
第一,美洲的種植園奴隸製是特殊曆史條件的產物。從曆史上看,當一個社會經濟形態中占優勢的是產品的交換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即在發達的商品經濟狀態中,奴隸才會被大量用於生產領域,如古代希臘、羅馬的奴隸製;反之,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中,剩餘勞動就受到或大或小的需求範圍的限製,而生產本身的性質就不會造成對剩餘勞動的無限製的需求,這種奴隸製就帶有溫和的家長製的性質,古代東方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家長奴隸製(又譯家庭奴隸製)就是這樣。而美洲的種植園奴隸製不同於曆史上任何發達的奴隸製。它不是同一般的商品經濟相聯係,而是卷入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統治的世界市場。這個市場使它們產品的外銷成為首要利益。因此,它必然受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的支配,需要不斷地擴大再生產才得以生存。就美洲種植園的經濟作物而言,隻有在僅需簡單勞動的天然肥沃的廣大土地上大規模使用大批奴隸來經營才是有利的。因此,種植園必須不斷向外發展,不斷開墾新的肥沃土地,奴隸製才有生命力。如前所述,17世紀中葉以來,西印度和美洲大陸的種植園奴隸製正是不斷開拓新的領地才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因此,它們也就需要源源不斷地運進黑奴,增加勞動力供應。
第二,除了種植園不斷擴大更新的因素之外,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奴隸死亡率太高,需要不斷補充。美洲種植園奴隸製既然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結合,就如馬克思所說的,意味著在奴隸製的野蠻災禍之上再加一層過度勞動的文明災禍。資本由於無限追逐利潤的需要,對勞動者的奴役不僅突破了道德極限,而且突破了肉體極限。經濟利益成了把奴隸折磨致死的原因。有些地方,黑人從事過度勞動隻要七年就耗盡了生命。也就是說,每隔七年黑人勞動力就得更新一次。而且,由於奴隸價格低廉,農場主寧肯從外麵購買奴隸,也不願讓奴隸生兒育女、實現勞動力自身的再生產。很多農場主坦率地承認:“購買比繁殖更便宜。”所以種植園中兒童很少,奴隸死亡率往往超過出生率。聖文森特島有一年黑人出生2656人,而死亡4205人。因此,在種植熱帶作物的地方,黑人的生命被視同草芥。正是幾世紀來成為巨大富源的西印度農業,吞沒了幾百萬非洲人。英國廢奴主義者威廉·福克斯在1792年向英國人民揭露,在每一磅蔗糖中,他們吃下去兩盎司人肉。
以上就是導致非洲源源不斷地向美洲輸送勞動力,亦即17世紀中葉以後黑奴貿易興盛的原因。
世界各國間的貿易爭鬥
在整個黑奴貿易時期,大國之間為爭奪販奴壟斷權及製海權展開了激烈的競爭。16世紀葡萄牙壟斷了黑奴貿易。16世紀末荷蘭崛起,擊潰葡萄牙,主宰了海上貿易,成為17世紀最大的販奴國。17世紀中葉是荷蘭的極盛時期,這時又開始了英荷間的競爭。18世紀英國成為海上貿易的霸主,也是黑奴貿易的罪魁。大國之間圍繞黑奴貿易的鬥爭以及大國霸權地位的更替,不隻簡單地反映了它們在歐洲的政治地位及經濟實力的變化,而且是早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一係列變革的反映。
16—17世紀,歐洲處於重商主義的時代。商業資本跟國家政權密切結合,壟斷了各國對外貿易。這時,黑奴貿易是在歐洲各王室的特許下進行的。
16世紀西班牙獨霸西印度群島,向美洲販運奴隸是由西班牙王室向商人頒發特許狀的方式進行的。1513年起,出售進口黑人許可證成為西班牙王室收入的一個來源。當時西班牙國王費迪南準許交付2達卡金幣運進一名黑人。1528年,西班牙國王正式頒發被稱為“阿西恩托”的著名的販奴特許狀。以後兩個多世紀內,這份販奴特許狀一直成為歐洲各國曆次戰爭的爭奪目標。
這時,非洲奴隸的輸出基本上是由葡萄牙王室壟斷的。裏斯本是當時世界販賣黑奴的中心。王室實行承包製。第一個承包合同於1469年由國王批給了費爾南·戈麥斯,讓他壟斷幾內亞貿易。另外,國王還發放一種專門的販奴執照,數量極大。1530年起葡萄牙先遇到法國的競爭,1553年開始又遇到英國的競爭。法國的興趣主要在佛得角群島和加那利群島。1554年10月,英國船隻第二次去幾內亞航行就運回了一些高大強壯的黑奴。這大概是英國在西非販奴最早的記錄。隨後是臭名昭著的約翰·霍金斯在60年代三次去幾內亞的販奴活動。葡萄牙為維護其貿易壟斷地位,一方麵派出艦隊去保護本國商船,大多數葡萄牙商船也都有武器裝備;另一方麵在塞內岡比亞、塞拉利昂、黃金海岸、剛果和安哥拉等沿海設立商站、修築堡壘。
1580—1640年葡萄牙與西班牙合並,給葡萄牙在西非的貿易壟斷地位以致命打擊。龐大的殖民帝國被其他國家一片片肢解。16世紀末崛起的荷蘭成為葡萄牙強勁的對手。它專門經營海上轉運貿易,有“海上馬車夫”之稱。葡萄牙腐朽沒落的封建製度敵不過蓬勃興起的荷蘭商業資本的競爭。在經營體製上,葡萄牙由王室壟斷、私人承包經營的方式也不是荷蘭得到王室支持的合股公司的對手。荷蘭在1621年組建了西印度公司。這個公司獲準壟斷全非洲的貿易以及開發新世界荷屬領地的權利。1634年荷蘭占領了加勒比海的庫拉索島,從此成為向美洲轉運黑奴的據點。1640年葡萄牙恢複獨立後,荷蘭的大量非法輸入取代了“阿西恩托”的合法貿易,成為美洲奴隸供應的主要來源。它在西非沿海建立或奪取據點,排擠葡萄牙勢力。在其全盛時期,它控製了西非沿海18個貿易據點。1637年,荷蘭從葡萄牙手中奪取埃爾米納,並以此為總部所在地,壟斷西非的黑奴貿易和其他商業活動。1642年,荷蘭奪取了葡萄牙在黃金海岸的最後一個據點阿希姆。聖多美島也落入荷蘭手中。從此,葡萄牙主宰西非沿海的時代結束了。
葡萄牙勢力被逐出西非後便轉向赤道以南,以卡奔達、羅安達、本格拉和莫桑比克等為據點,專門經營安哥拉和莫桑比克與巴西之間的販奴活動。直到19世紀後半葉,它仍然是一個重要的販奴大國。
荷蘭在17世紀中葉達到了它的商業繁榮的頂點,其貿易投資超過英國的15倍,擁有的船隻超過英國的10倍,商船總噸位占世界3/4,造船技術和能力居世界第一。它是當時最大的販奴國,向西印度源源不斷地供應黑奴勞動力,成為西印度自17世紀中葉起熱帶經濟作物種植園興旺發達的必要條件。
除荷蘭外,歐洲各國商業資本也紛紛組建得到王室特許的股份公司,從事販奴及其他商業活動。
英國在1618年特許組成第一個從事幾內亞貿易的股份公司——倫敦對非貿易探險者公司。1660年成立英國皇家對非貿易探險者公司。1663年修改後的特許狀第一次提到黑奴貿易作為這家公司合法活動的一部分。這一年它與阿西恩托代理商簽訂契約,每年提供3500名奴隸。但是,直到1672年皇家非洲公司成立後,英國才大規模經營奴隸貿易。皇家非洲公司是英國重商主義時期最大的也是最後一個對非貿易的合股壟斷公司,也是擁有最多特權和專利權的公司。該公司獲準壟斷從布朗角到好望角之間的土地和貿易一千年(到2672年!)。公司有權在非洲建立和管理堡壘、商站和種植園;決定與異教國家的和戰;征集軍隊;實施戒嚴令。公司提到的目標是黃金、白銀和黑人。它在西非的活動以黃金海岸為中心,先後在這一帶建立了17個居留地。1664年英國從瑞典人手中奪取海岸角後,將它建成為當時僅次於荷屬埃爾米納的西非最強大、守備最好的歐洲人據點,成為皇家非洲公司統率黃金海岸貿易的首府、總代理商駐地。據估計,公司繁榮的頭40年間(1672—1713年),派出500艘以上的船隻運載了價值150萬英鎊的貨物去非洲,販賣了10萬名奴隸去西印度種植園,鑄造了50萬“幾尼”的金幣。
17世紀是法國奴隸貿易的形成期。法國第一次有記載的對西印度的販奴活動是1643年。17世紀後半葉特許公司才被法國廣泛用作組織遠洋貿易的方式。1664年成立的西印度公司、1672年成立的第一塞內加爾公司都是短命的。後來在法國奴隸貿易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三家公司:1685年成立的幾內亞公司,壟斷塞內加爾河以南地區的貿易;1696年建立的皇家塞內加爾公司,壟斷塞內加爾地區的貿易;1698年成立的皇家聖多明各公司,在非洲沿海沒有專利權,但有權在法屬西印度出售奴隸。盡管17世紀法國的販奴活動規模還不大,但卻是18世紀大規模參與奴隸貿易的先聲。
從1640年起,除荷、英、法、葡諸國之外,勃蘭登堡人、丹麥人、瑞典人、熱那亞人甚至波羅的海東岸的庫蘭人都參與了販奴活動。其中有些還組織了特許公司,如丹麥於1625年成立西印度公司(大概在1642年才出現在西非海岸),瑞典於1647年組建瑞典非洲公司,勃蘭登堡於1882—1883年組建埃姆登公司等。這些公司在西非沿海設立了少數商站,但影響都不大,未能對荷蘭及隨後英國的霸權構成實際的威脅。
嚴格說來,荷蘭稱霸海上的鼎盛時代隻是17世紀中葉前後的半個多世紀。它畢竟隻是一個專門經營轉運貿易、商業資本占統治地位的國家,必然會隨著其他國家的發展而衰落下去。而英國由於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產品更具競爭能力,而且由於生產發展而使國力增強。因此,英國成為荷蘭海上霸權的有力競爭者。1651年8月,英國頒布《航海條例》,規定英國的一切進口商品隻準直接來自商品生產國,而且隻能由英國船隻或商品生產國船隻裝運。這不啻是對專營轉運貿易的荷蘭的一個沉重打擊。英荷間的矛盾發展到武裝對抗,爆發了三次英荷戰爭(1652—1654、1665—1667、1672—1674)。結果,英國在經濟上和軍事上都擊敗荷蘭而成為主要的海上強國。
17世紀末開始的商業資本從屬於工業資本的曆史過程,不僅表現為英國取代荷蘭而成為主要的海上貿易強國,也反映在特許公司壟斷貿易的衰落。如前所述,特許公司在17世紀歐洲各國對外貿易中起過突出的作用。這個時期,壟斷公司是資本積聚的強有力手段。但到後期,它們遭到本國各種利益集團的責難,以及個體商人(包括無執照營業者、走私船等)愈來愈激烈的競爭。英國政府不得不於1698年宣布對外貿易向所有英國商人開放,規定私商需交付10%的利潤給皇家非洲公司,作為維護和警戒西非商站的費用。從此,英國皇家非洲公司的壟斷地位結束了。所以,英荷之間鬥爭的真正勝利者是英國以工業資本為後盾的個體商人。
在18世紀,奴隸貿易“成為歐洲各國賴以存在的殖民地工業和商業的基礎。它支配著西歐各國及其殖民地的關係;它是本世紀引起戰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在從事奴隸貿易的國家的內政方麵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特許公司逐步衰落並終於解體,個體商人成為這個時期主要的販奴者。
荷蘭的霸權地位衰落後,它仍在進行一定規模的販奴活動,也是由個體商人經營的。葡萄牙(包括巴西)仍是重要的販奴國家,它主要經營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到巴西的販奴活動。英法成為主要的販奴國家。A.G.霍普金斯估計18世紀英國的船隻販運了大西洋奴隸貿易總數的2/3,法國船隻販運了1/5。
在英國,皇家非洲公司的衰落及個體商人勢力的增長,集中反映於倫敦和利物浦在奴隸貿易中地位的倒置上。作為公司總部所在地的倫敦在對外貿易中的領先地位急劇衰落。利物浦以工場手工業及個體商人的發展為後盾,逐漸成為歐洲最大的販奴港。它靠近工業城鎮,鄰近的曼徹斯特、伯明翰和約克郡西區的工業品可以通過水路很方便地運到利物浦碼頭,因此它從事海外貿易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1750年,利物浦的販奴船已占英國販奴船總數的一半以上。1795—1804年的10年間,在倫敦、布裏斯托爾和利物浦三個英國主要販奴港中,利物浦的販奴船和販奴數量都占85%以上。
法國在1713年前販奴活動主要由塞內加爾公司和幾內亞公司經營,不許個體商人組織販奴遠航。1713年後,法國個體商人大規模參與販奴活動。1716年法國開始廢除公司壟斷,開放盧昂、拉羅謝爾、波爾多和南特四個港口,允許個體商人從事奴隸貿易。南特經曆了同利物浦類似的發展過程,成為法國最大的販奴港。據認為,法國在1713年以後的80年內派出了3000多艘船隻去非洲沿海,從佛得角到安哥拉,從莫桑比克到德爾加多角,購買了125萬名以上的奴隸,其中100萬轉運到法屬安的列斯群島等地,其餘的死於販運途中。南特至少占法國18世紀販奴總數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