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道與術(3)(1 / 3)

我們改變不了事情,就改變對這個事情的態度,一個人因為發生的事情所受到的傷害,不如他對這個事情的看法更嚴重。事情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對這個事情的態度。態度變了,事情就變了。

——吳維庫(清華大學教授,曾在全國多家高校、諸多領域演講)

我有位朋友是自由撰稿人。有一天,他去出版單位結賬,沒結多少錢不說,他的“財神爺”還直截了當地告訴我:“你寫的稿子越來越差勁!以後如果質量不提高上去,我就不給你活了……”

當他向我訴苦時,我告訴他,不要太過在意,就當財富是種緣份好了。不過,與其抱怨別人,不如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當自己的能力到達一定境界時,機會自然就接踵而至了。

聽我說完之後,朋友的心情稍稍好了一些。接下來,我幫他具體分析了一下,很快就找到了他作品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事實麵前,朋友終於有所領悟。接下來的日子,他拚命學習,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他對我說:“我一定要讓自己成為財富的有緣人。”

“緣份”一詞源自於佛教,你很難準確定義它,但提到它,任何一個中國人又都明白。不過我們有必要講一個與“緣份”有關的小故事,以便大家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據《佛說賢愚經》記載:

佛祖住世時,舍衛國有個大富翁家生了一個小孩子,這孩子長得非常端莊,但他的手從出生起就始終緊緊攥著,家人非常奇怪,就用力把小孩的手掰開,結果發現孩子的左右手中各有一枚金錢。家人就把金錢取出,但更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孩子的手中立即又生兩枚金錢。家人滿腹狐疑,再次取走金錢,但孩子手裏的金錢隨取隨生,永不斷絕。富翁高興之餘,就給這個孩子取名“金財”。

時光流轉,金財逐漸成年,這一天,他突然請求父母允許自己出家。父母雖然不舍,但在當時出家可是非常高端的選擇,於是便應允了。之後,金財找到並皈依了佛祖。正式受戒時,金財向眾僧一一禮拜,不管他拜向哪位僧人,對方身前便現出兩枚金錢。佛祖的弟子、阿難尊者便請教佛祖,這是何因緣?佛祖便開釋道:“在過去九十一劫前,是值毗婆屍佛住世,度化無量眾生。當時有一個貧苦的樵夫,每日砍柴伐薪,勉強糊口。有一天,農夫賣得兩文錢,高高興興往家走,路上遇到了毗婆屍佛,農夫心生善念,拚著自己肚子挨餓,把兩文錢供奉給了毗婆屍佛。毗婆屍佛鄭重收下了兩文錢,並發願於九十一劫後使其手中常握金錢。當時的樵夫,就是今天的金財比丘。”

不管你是不是認同故事中佛祖的道理,但你不得不佩服佛家的高明。佛家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它能夠給所有人類無法解釋的問題給出自己的答案。比如很多人經常問的:為什麼我總是沒錢?為什麼我愛的人不愛我?為什麼我總是某些處不好?等等,都可以用“因緣”兩個字簡單搞定。說具體點便是:由於你上輩子不肯舍財,所以這輩子便沒人舍財給你;由於你上輩子沒有積德,所以你這輩子就要受苦;由於你上輩子造了孽,所以你這輩子要遭殃;等等。對此,你信也罷,不信也罷,它至少是一種思路,一種能讓人不再執迷於痛苦的高明思路。

那麼,上述故事與我的財源出了問題有多大的關係呢?其實一點兒關係也沒有。非要說有,那也是故意扯上的關係。故事就是故事,當不得真。所以,我們必須跳出圈外,重新審視一下“緣份”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