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清華”與“財富”——它們扯得上關係嗎?看到我們的書名,很多讀者可能都會這麼想。乍一看,它們似乎真的沒什麼關係。

畢竟自建校伊始,清華大學就幾乎始終是“中國最高學府”的代名詞。百餘年來,清華培養的各類人才堪稱群星璀璨,單是為國人所熟知的就包括聞一多、錢鍾書、曹禺、竺可楨、錢三強、鄧稼先、華羅庚、錢學森、楊振寧、李政道、季羨林,等等。上述清華人每一個都絕對稱得上“大師”的名號,他們不僅代表了中國學術的高度,也帶動了中國學術的推廣,進而帶動了整個中國的科技與社會進步。中國人都知道,我們是靠著“兩彈一星”真正躋身世界強國之列的,但鮮為人知的是,被授予“兩彈一星勳章”的23位功勳中,就有14位是清華校友。再聯想到清華大學的前身——靠美帝國主義退還給中國的“庚子賠款”建立起來的清華學堂,怎不令國人心生感慨?

據有心人統計,清華是中國各高校培養政治精英最多的學府。這得益於清華光榮的革命傳統,也得益於“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精神。一代一代的清華人,他們或是為救國圖存遠赴歐美尋找濟世良方,或是投身抗戰的烽火,拋頭顱、灑勢血,或者戰鬥在社會主義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各條戰線上,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奮發圖強,爭創一流。

如果不是《2012中國大學傑出校友排行榜》的問世,很多人並不知道,清華其實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各高校中造就億萬富豪最多的大學——84位!於是,早已光華閃耀的清華迅速再添一道光環——“中國億萬富豪搖籃”。

古人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追求財富並不可恥,造就如許億萬富豪而且其中不乏慈善家級的億萬富豪,清華從道義上來說也沒有什麼不妥。事實上,這也正是清華強大實力的一種客觀體現。說句很多人不願意接受的話——如果清華不是如此強大,中國的父母們還會使盡渾身解數、想盡一切辦法把自己的孩子送進清華?有人說:我送孩子進清華不是為了賺錢!那是為什麼?轉一個圈還不是為了讓孩子有個美好的生活嘛!錢是現代人打造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退一步講,你可以、也不應該為錢單純地奮鬥,但錢始終離不開我們的生活。它的魔力在一定程度上還影響著一個人的人生高度。

我們都必須正視一個問題,那就是包括清華在內的每座高等學府,如今不僅需要一如既往地堅持走科研、學術之路,不遺餘力地締造大師,同時也應該締造出更多的商業精英,尤其是企業家。如果說科研和學術決定著中國未來的話,那麼企業家不僅具有同樣的職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的現在。至少,一位企業家的成功,往往伴隨著無數國人的就業問題的解決。

哲人說:錢不是問題,問題是沒有錢。沒有什麼比獲得財富更能治療貧窮。而走出貧窮的有效途徑之一,便是像富人學習。不管他是清華校友,還是北大校友,隻要他是成功人士,他就有成功的心得,他就值得我們學習。

這也正是筆者寫作此書的原始初衷。如前所述,我不是清華人,但我是一個與清華有緣的人。得益於從事文字工作,我接觸過很多清華的教授和學者,閱讀過大量與清華人有關的著作,也聽過比爾·蓋茨、俞敏洪等國內外很多成功人士在清華各學院的演講——勿庸諱言,本書的很多內容,包括我們在此前言中無意中涉及的一些與財富有關的理念,都是我在清華聽來、學來的。當然,如果隻是做一個機械的聽眾,那麼聽與不聽幾乎沒什麼區別。因此在本書寫作過程中,我不可避免地加上了很多我個人的思考,聯係上下文試舉一例:

為什麼包括從清華走出去的一些官員和富豪,總是有那麼多人曇花一獻便落馬的落馬、墮落的墮落,或者跑去國外某個角落心驚膽顫地躲起來?很簡單,如果我們把財富或成功比作一本武功秘籍的話,那就是他們隻得到並學會了上半部,或者說他們隻傾向於學上半部,即關於如何賺錢?如何發財?如何成功?如何一夜暴富?如何出人頭地?但他們卻沒有學過或者說他們根本就沒有興趣學下半部內容,即如何區分金錢、物質與財富?如何求得財富與人生的平衡?如何做金錢的主人而不是被金錢所控製?那麼,就好比武俠小說中那些秘籍殘缺不全卻硬要強行修煉某深奧內功的江湖人物一樣,等待他們的結果,往往是走火入魔。

鑒於篇幅所限,更多問題我們隻能在正文中和您一一探討。願本書能對您的人生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