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丁柯:要建立中國特色的新聞學(1 / 2)

丁柯:要建立中國特色的新聞學

關注

丁老與黨同齡,是一位資深的報人。他從1938年在皖南參軍,在新中國成立前,先後擔任新四軍浙東縱隊《戰鬥報》主編、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前鋒報》總編輯、新華社華東前線分社一支社社長;新中國成立後,曾在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柯慶施時任市委辦公廳副主任、《黨的工作》和《支部生活》總編輯;“文革”後,任《民主與法製》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年逾九旬的他,身手矯健,思路清晰。作為一位資深的“90後”,他像年輕的90後一樣,保持一顆好奇心,依然對社會、對新聞界保持關注,也有自己獨立的思考。

《檢察風雲》:丁老,您好,非常高興您能接受采訪。您把一生最美好的時光都獻給了新聞事業,作為晚輩,向您致敬。首先,您能回憶一下您的新聞生涯嗎?

丁柯:非常高興你們來訪,《檢察風雲》雜誌是我比較喜歡看的讀物,你們雜誌辦得好,生動活潑。你們雜誌大方地贈送給人大代表看,是高招,因為他們有影響力,與群眾有密切聯係,把他們當做贈閱對象,可以經常征集他們的意見。

我的一生其實就做一件工作,那就是新聞工作。我沒做過別的工作。我從1938年參軍,開始做《江海報》隨軍記者;1943年在浙東四明山辦《戰鬥報》。當年,我們在最艱苦的環境下辦報紙,很難得的經曆。

新中國成立後,上海《解放日報》創刊,我作為編委參與創辦。後調市委辦公廳,1956年~1966年,我擔任中共上海市委《黨的工作》和《支部生活》總編。當時,實際主持是柯慶施。“文革”荒唐歲月,最先被打倒了,上海市委黨校校長、副校長以及我,被稱為上海的“三家村”。

“文革”後,我參與負責《民主與法製》雜誌。《民主與法製》雜誌1979創刊,我從1981年開始負責。這份雜誌姓“黨”姓“法”,堅定支持改革開放,發揚民主,宣傳法製,反對“和尚打傘”,提倡敢於“碰硬”,支持“溫州模式”等新事物,深得民心,所以在上世紀80年代很紅火,最高每期發行幾百萬份。

在我的新聞生涯中,我很幸運碰到很多好的首長,在新四軍時期是譚啟龍;解放戰爭時期是葉飛;到上海後,是範長江、柯慶施、陳丕顯、羅竹風。回顧我的一生,在黨的新聞工作崗位上為人民服務,可以說沒有虛度吧。

《檢察風雲》:作為一位資深報人,您有什麼要對新時代的年輕新聞人說?

丁柯:我們那一代人很單純,一直跟著黨走,文化靠自學,跟你們年輕人比起來,你們文化高得多。我們那個時候是黨講什麼,我們就學什麼、幹什麼,新聞工作圍著黨的要求轉;大家聽黨的話,按照黨的要求來做。那個時候的新聞工作者,是經過戰火鍛煉出來的,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這非常重要。我們部隊記者戰鬥在第一線,與連隊一起,解放戰爭時的萊蕪戰役,我們前方記者深入火線,我作為總編輯也進入前方指揮所,前線記者輕傷不下火線,這位記者後來得到三等功。當時,記者的信仰是很堅定的。

現在,你們年輕人所處的時代變化了,環境也複雜了,但是我依然建議大家要有堅定的信仰。前不久發生的《新快報》記者被拘事件,後來這位記者承認收了錢。這就是信仰不堅定啊!

《檢察風雲》:我們知道,您對紙媒麵臨的困境很關心,您有什麼建議?

丁柯:在新媒體衝擊下,紙媒受到衝擊,報紙雜誌被閱讀的唯一性、重要性已大大降低,迫切需要我們與時俱進,有新的創意、新的人才,特別需要的是,要有新的覺醒。

新媒體有它的優點,我們需要向它學習。上世紀80年代,報紙也受到很大衝擊。那時,報紙主要受到地方“小報”(都市報)衝擊,特別是在廣東。很多“小報”發行每期幾十萬份,超過不少大報。大家也很慌。我專門到那邊去調研發現,報道的題材幾乎相同,但一般的黨報標題很正式,版式也很刻板,“小報”不一樣,他們把標題弄得很轟動,大標題占很大版麵,有轟動效應,後來,我們出版的《民主與法製畫報》就借鑒他們的優點,打破原來版式,所以,發行量每期也上到80多萬份。同樣,現在新媒體的一些好的經驗,我們紙媒也可以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