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第五顆定心丸:在愛中生根發芽(3)(2 / 3)

去發現樂趣

我們要做到的不單單是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更重要的是能夠發現事物中的樂趣所在。

我在一所大學演講時,一位學生找到我,希望我能幫他解決一些問題。他是一名法律係大三的學生,但是他對法律沒有太大的興趣,當初選擇讀法律並不是因為喜歡它,對它感興趣,而是完全出於父母的強烈推薦。父母說這是個能夠保證他未來擁有穩定工作、穩定生活的好專業,於是他便選擇了法律專業。可當他真正開始學習的時候,卻發現法律是門很枯燥的學科,感覺學得很辛苦,而且自己也不像電影裏的律師那樣風光無限。他對法律感到越來越厭煩,可是還能怎麼辦呢?都已經讀大三了,回不了頭了。他很苦惱,希望我能幫他解決這個問題。

我問他:“那你喜歡什麼?”

他說:“我喜歡創造性的專業,比如廣告策劃,營銷策劃。”

我接著問:“為什麼喜歡?你怎麼知道自己喜歡呢?你對這些專業接觸過、了解過嗎?”

他說:“沒有接觸過,但我喜歡。因為我感覺這樣的專業靈活,不枯燥,工作很風光,待遇也很好。”

我說:“你沒有對你所喜歡的事情投入過精力,這樣的喜歡和你父母強烈推薦你學法律不是一樣的嗎?你看到的隻是那些工作風光的一麵,就像你的父母隻看到律師是個穩定的職業一樣,其中的枯燥無味你們誰也沒體會過。你喜歡這樣的專業,也隻是因為你看到了這些專業有利可圖,而不是你在做那些事情時能夠全然地投入。興趣是享受做事情的樂趣,而不是對事物好壞的一種判斷。後者不是喜歡,而是為了符合某種模式。你對創造性專業的喜歡,就屬於這種情況。一旦達不到自己的預期目的,你還是會像對法律一樣失去興趣。”

他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是啊,真的是這樣的。”

我接著說:“如果你沒有經過深入嚐試,就認為自己喜歡一件事情,那不是真正的喜歡。喜歡不是看上去你喜歡,而是你喜歡在其中。真正的興趣是享受過程,而不是對事情的結果感興趣。”

真正的興趣是不求回報、不求結果的,是樂在其中,是安心其中。記得我小時候喜歡收集郵票、糖紙、小人書,並沒有什麼目的,隻是單純的喜歡。這種喜歡裏有我們對事物的一種敬畏感,我們感受到的是事物的美、神秘和無限樂趣,而不是事物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價值和意義。

我們需要去發現事物中的樂趣,而不是去發現事物中的價值和意義。如果不是自己身在其中的喜歡和愛,那麼我們所謂的喜歡,就成了逃離當下事物的渠道。上麵那位同學即便犧牲掉法律專業,重新選擇營銷策劃專業去學習,也隻是在製造另一個犧牲品。因為他在意的是結果,所以根本就發現不了事物中的樂趣,他隻能發現,自己什麼也不喜歡,什麼都沒有價值。

抽離自我——在愛中生根發芽

如何麵對當下的事物,我們才能產生興趣呢?那就是愛。愛是樂趣和興趣生長的土壤。隻有愛,我們的心才能在此時此刻落地生根;隻有愛,我們才能安心於當下的事物;隻有愛,我們的生活才不會成為成全自我野心的渠道。所以,在愛中生根發芽,才是我們擺脫庸俗,真正安全安心的定心丸。

真正的愛,不是不顧一切地捍衛和保護,也不是將其捆綁在身邊,更不應該是一種交換。那麼怎樣做才是愛呢?其實隻要能將自我從事物中抽離出來就是愛。

思維岔道:“都一樣”

關於興趣,我們常會步入一個誤區,我們認為對事物提不起興趣,是事物的問題,是我們沒有選對事物。但這其實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是因為我們有一顆分別之心,我們認為事物之間存在價值上的差異,所以無法發現當下事物的興趣。就拿上麵那個不喜歡讀法律係的同學來說吧,他不喜歡學習法律,問題出在他自己這裏,是他的學習方式讓他對法律產生了一些負麵的認識和看法,讓他無法對法律產生興趣,而不是學習法律這件事情本身有什麼問題。而他卻認為是法律本身的枯燥和無趣讓他不能產生興趣。事實上,事情之所以機械、無聊、枯燥,是因為我們把它做得機械、無聊、枯燥。這隻能說明我們是個無趣的人,而不能說明事情本身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