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桐州電視台記者第一時間報道了此事件。
“毋庸置疑,這是建國以來,本市發生的最為嚴重的刑事案件之一。”
鏡頭裏出現一個四十多歲的男子,微胖,中等身材,畫麵的背景是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的辦公大廳。t
這是法院副院長,他所說的案件是指“4-11重大殺人案”。
此事如今已街知巷聞。
犯罪嫌疑人洪勝,將三對夫妻囚禁於地下室內,從他們的頭頂上,用注射器注入幾百枚蝴蝶卵。卵吸食大腦,發育成幼蟲之後,像蛆一樣頂破頭皮,爬滿受害人的整個頭頂,極為可怖。
警方接到匿名舉報之後,在他家門口,將企圖再次出門拋棄肢解屍體的洪勝逮個正著,人贓俱獲。
獲捕之後的嫌疑人,三緘其口,拒不交代殺人過程及動機,使得審訊工作一度陷入僵局。直至一個月前,突然峰回路轉,這個神經病開始對其犯罪事實供認不諱。
有證據表明,這是一個以網絡為聯係平台的換妻俱樂部,被害的三對夫妻均為俱樂部成員。此外,根據洪勝交代,警方已從樹林、人工湖、山坡等地挖掘出,先前被丟棄掩埋的屍塊。經死者家屬辨認,確為洪勝交代的受害人無誤。
此案於今日,進行一審判決。因涉及敏感話題,為保護受害人家屬隱私,法院選擇非公開審理。社會民眾及媒體,一律不得進入旁聽。
“我們將在法院門口等待審判結果,第一時間報道本案的最新進展。”電視台記者對著鏡頭如是說。
2.
三十四歲的行為學家肖海清關上電視。
她對這一天期盼已久。
兒子在臥室裏喊她。因為已過上班時間,兒子以為媽媽今天不上班。
肖海清的兒子今年五歲,剛學會說話不久,這一階段,正是熱衷模棱兩可表達自己觀點的年齡。比方說肖海清出門,兒子會叮囑說,媽媽要小心點,否則會出車禍的!
肖海清哭笑不得,但覺得這樣很好。對於她所學的專業來說,兒童般的直接,恰恰是她研究的目的。
隨著年紀的增長,人類會學著適應周圍的環境,並根據一些約定俗成,規範自己的行為,並將其稱為社會性。仍以那句叮囑為例解釋,成年人即使再委婉含蓄的說法,其意義是與兒子一樣的。
這是人和動物行為上的區別。
有趣的是,這種行為並不是恒一不變的,幾乎壓倒一片的觀點都認為,行為是人類第二層衣服,就像西裝和短褲區分商人和運動員一樣,不同性格背景的人,會以不同的表象行為,來表達——可能完全相同的意義。
在同一個飯桌,我們從人們剔牙的動作上,基本就可以判斷出此人的大致背景及社會地位。
肖海清的研究方法,正是打破這種傳統,反其道而行之的更深一步。
前不久她剛剛發表一篇實驗後的論文,《無意識行為研究》。實驗中,她選取了二十名文化程度從小學到博士的人,作為研究對象。職業遍布農民、企業家、公務員、警察、記者、作家等等,十男十女。
研究對象被要求,在一個類似於臥室的溫馨場合中,按頁仔細翻閱裝訂成冊的風景畫,在第二十九頁突然出現食人鱷魚解剖後腹內的屍體畫麵,並記錄下各人的反應。
結果即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大部分人都對此做出了程度不一的無意識行為:皺眉、深呼吸、撓頭、尖叫,甚至還有個男生輕聲的嘀咕了一句:我操。
唯獨隻有一個小學文化的拾荒者,以及擁有雙料博士的科研所年輕女教授,表情漠然,沒有任何反應。
起先一直被看好的醫生,則摸了摸下巴。
肖海清文章裏寫道,就行為學的角度而言,上述實驗中,所有人都會、也都應感到恐懼和突兀,但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無行為也是表現形式的一種)。在這裏,無意識的行為往往比有意識行為,能透露出更多的信息。它不會像“剔牙”一樣,一目了然的就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但卻能使人類複雜的內心情感赫然眼前,哪怕隻是冰山一角。
這種無意識行為,往往能超越教育背景、社會身份、年紀、性別等等一切社會賦予的“人的涵義”,而使人回歸到原始狀態,像兒童一樣表達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