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 標
“我與對外傳播”征文
作者:劉錦鋼
1995年,我剛進入一所重點大學的新聞係讀書時,教專業基礎課的老師們都不約而同地推薦我們看《對外大傳播》(2008年改名為《對外傳播》)。從那時起,看《對外大傳播》便成了我們新聞係學生的每月必修課之一,成為我們吸收養分、增長知識、交流思想、開拓視野的園地。大學四年,《對外大傳播》始終是我的精神家園,求知求新求真求深的心靈每每為刊物上一篇篇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論證充分的學理文章所震撼、所發蒙。我的眼前常常幻化出一脈脈連綿不絕、錯落有致的群山,於是,我像一隻青鳥,撲扇著思維的翅膀,向一座座峰頂飛去,雖然隻能無奈地在山腳徘徊,但我仍動了“野心”,渴望有朝一日能站在其中的一座峰頂上,月下披雲笑一聲。
畢業以後,我先後作為地方引進人才在湖南省瀏陽電視台、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電視台從事電視新聞采編工作,而我也常將自己工作和學習中的點滴感悟用文字記錄下來,通過各種公開刊物的編輯們的匠心妙手,形成或長或短的著述發表。在這樣的過程中,我也由最初一個忠實讀者兼而成為了《對外傳播》的熱心作者。2011年7月,由我主筆撰寫的《“春天的旋律”——麵向東盟的電視外宣品牌》還在當期刊物上發表。而更讓我高興的是,刊物所屬的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最近每兩年推出的“全國對外傳播理論研討會”征文活動,為有誌於擴大地方外宣影響力的新聞工作者提供了難得的學習、借鑒最前沿國際傳播理論與典型案例的機會。
在我眼裏,《對外傳播》是“關注當前傳播研究和實踐領域的發展趨勢,研究全球化時代媒體的傳播規律,探討傳播實踐中的重要和緊迫性問題,追蹤傳播手段和傳播方式的最新變化,介紹傳播理論與實踐創新的成果與經驗”的學習交流平台和思想庫。近二十年的涓涓集納,七千多個日日夜夜的殫精竭慮,《對外傳播》總是在默默地擴容提質:業界掃描、理論探討、熱點聚焦……,前沿的觀點、清新的文風、質感的版麵、豐富的內容、新穎的欄目、嚴謹的編排、精美的印刷,一次次鐫刻中國對外傳播事業發展的光輝足跡。在潛心創辦中,成為“展示對外傳播成果的平台,切磋對外傳播技巧的課堂,觀察對外傳播的窗口”,成為最方便我們新聞工作者光顧、交流、學習、成長的舞台。平實易得互信,厚德方可載物。多年的經營,多年的服務,《對外傳播》與廣大新聞工作者結成了密不可分的關係,而這一切,都得益於《對外傳播》積累的強大勢能——兼收並蓄、海納百川。歲月作證,文字作證,《對外傳播》無愧於廣大新聞工作者的“娘親”—— 新聞工作者有遠航的希望,《對外傳播》就給予浮力的回贈;新聞工作者有登高的豪情,《對外傳播》就把零坐標呈現。以《對外傳播》為伴,能給人視野,給人啟迪。
在《對外傳播》創刊200期之際,回顧自己的新聞采編人生,我要真誠地說一聲:感謝老師,給我引薦《對外傳播》這樣一份豐富的精神食糧;也感謝《對外傳播》,給了我一片表達思考的自由空間。
責編:吳奇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