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從我們的存在意味著什麼,到我們的存在改變著什麼(1)(2 / 3)

如果你是一名學生,當你不想學習時,想想那些曾經幫助你解決過學習困難的同學,想想那些不厭其煩輔導你,為的就是讓你考一個好大學的老師,想想為了讓你有一個優異的學習環境,不斷在外打拚的父母。你是否還會繼續懶惰,是否還會不想學習?想想當你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通過幾年的打拚,擁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後,去回報那些幫助過你的同學老師,回報自己的父母,看到他們臉上安慰的目光,你是否又鼓起了奮鬥的勇氣?

如果你是一名商人,當你想要放棄自己的產業時,想想那些幫你聯係客戶的朋友,想想那些一次又一次來為你捧場,幫你宣傳的家人,想想那些為你集資,幫助你創業的親友,你是否還會讓他們的心血白費?是否還想要放棄?想想當你事業有成,企業做大做強後,你又去幫助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過上了優越的生活,你是否又鼓起了奮鬥勇氣?

如果你是一名警察,當你麵對凶惡的歹徒腦海中升起逃跑的念頭時,想想那些為你送水送飯的老百姓,想想那些在你受傷時來看望你的普通人,想想那些當你在執行任務時主動為你讓路祝福的群眾,你是否還想逃跑?想想當你抓住凶惡的歹徒,使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獲得平安,對你拍手稱讚時,你是否又鼓起了勇氣?

無論你是誰,處在什麼樣的位置,這一刻起,為自己也為那些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而努力奮鬥吧!

從聖母院大學公開課獲取的人生箴言:

無論是什麼人,身處什麼位置,在人生中中總會有過想要放棄奮鬥念頭。而想要放棄並不可怕,真正去落實放棄才是最可怕的。想要放棄奮鬥時,請提醒自己——放棄就意味著對朋友的困難無能為力。幫助不了身邊的任何一個人,我們隻能看著他們伸出困境而無法出手相助,這種痛苦,你是否想要承受?

如果不想承受這樣的痛苦,就從今天起,做一個積極努力的人。踏上從被人幫助到幫助他人的路,當幫助了他人,會體會到原來助人是如此美好。

第二節 奮鬥,從大同小異走向與眾不同

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是求異。

許多人終生奮鬥的理由不過求一個與眾不同。現代的人生太容易重複了,以為自己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夢想,卻發現其實身邊很多人早已經完成了這個夢想。以為自己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創意,卻發現這個創意早已經被推入市場。那麼,如何避免這種情況?

唯有奮鬥。

奮鬥,又是奮鬥。為什麼奮鬥會如此萬能?其實沒有人能告訴你答案。我們不需要關心奮鬥為何如此萬能,隻需要問自己幾個問題:

你是否已經厭煩與大多數人相同的生活軌跡?

你是否覺得自己的存在與很多人並沒有區別?

你是想要一段與眾不同的人生,還是想要泯於眾人?

如果以上答案是肯定的話,那麼,請跟隨我們的腳步,讓我們來探索一下,如何才能讓我們變得與眾不同。

與眾不同,是個很廣義的概念。小到頭發上的發夾,大到一個人的價值觀念。都可以做到與眾不同。而每個人所追求的與眾不同都不一樣,有的人希望自己的穿衣打扮更有回頭率,不會撞衫;有的人希望自己的價值理念能夠與眾不同,脫穎而出;還有的人希望自己的房屋裝修獨一無二,讓人折服。總而言之,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與眾不同”,那麼,就去實現這個夢想吧!

或許有人說,我的人生中很多事情都身不由己。如何做到與眾不同?其實,人的一生並非是所有事都可以自由選擇的,一些使人平庸的事物總是會影響你的人生,但是,我們隻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去處理它、解決它,那麼此時,你就又奪回了人生的主動權,就可以做心靈的主人,在平庸中做到與眾不同。

任小萍是北京外交學院副院長,在她參加工作之後,每一步都有人替她安排,自己幾乎沒有選擇權。但是在每一個崗位上,任小萍都能夠做出自己的抉擇,那就是比別人做得好,做得與眾不同。

1968年,任小萍成進入北京外國語學院進修英語,而在她所處的班級中,她是年紀最大的那個,同時也是英文水平最差的一個。在第一堂課中,她就因為回答不出老師的問題而被罰站。而且第二天,教室裏還掛了一條橫幅:“決不讓一個階級兄弟掉隊。”任小萍知道,這個階級兄弟其實指的就是他們這些英語水平差的同學。於是她痛下決心,一定要學出個樣子。就這樣,她每天熬夜背詞典,通宵做作業,到了畢業時,她成為了他們這一屆英語最出眾的學員,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