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群眾路線:習仲勳新聞宣傳思想之魂(1 / 2)

群眾路線:習仲勳新聞宣傳思想之魂

紅色記憶

作者:邱曙東

精彩導讀

隻有一心一意地為人民服務,才會有力量,才會有辦法。

新聞工作就是群眾工作,新聞工作者就是群眾工作者。

我們不要以為自己比老百姓高明,新的創造要在老百姓中找尋。

習仲勳同誌在其長達76年的革命生涯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拓寬了我國新聞宣傳工作的理論視野。無論在哪個工作崗位,他都會時刻強調脫離群眾的危險性,而新聞宣傳工作更是如此。

新聞宣傳工作要以人民群眾為本

在習仲勳看來,會做群眾工作是黨政幹部的基本素質和品格,也是新聞記者采訪和辦報的基本功。

1946年4月,《邊區群眾報》創刊6周年,出滿百期。作為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的習仲勳為之書寫了熱情洋溢的賀信:“這個報紙是陝甘寧邊區群眾公認的好報紙……為什麼好?它不但容易讀容易懂,並且說出了邊區群眾要說的話,講出了邊區群眾要知道的事情。這就是為群眾服務,當得起‘群眾報’這個光榮的稱號。它過去是這樣做的,今後還要這樣做。”

1951年3月,習仲勳在西北區報紙工作會議上指出:報紙工作和新聞工作,目前存在的共同缺點,主要是群眾性不夠,所以,完全有必要增強報紙的群眾性。

怎樣才能實現報紙的群眾化呢?習仲勳認為,首先必須使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方法群眾化。他明確提出了“新聞工作就是群眾工作,新聞工作者就是群眾工作者”的思想。具體而言,就是編輯人員要輪流到群眾中去,記者要經常到群眾中去;在某些農村、工廠、學校中多聯係,多了解,多熟悉;到處都要交幾個知心朋友,特別是要同工人、農民多交朋友;慢慢熟悉起來,地方多了,朋友多了,記者和編輯就成為社會活動家了。隻有這樣,記者和編輯才有可能寫出好的報道和評論,報紙才能辦好,才能培養出群眾愛戴的名記者、名編輯。

這些新聞觀念集中體現了我們黨的群眾觀,它來源於習仲勳在革命生涯中一直忠實地踐行著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人民至上的優良作風。1945年底,就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不久的習仲勳在布置1946年陝甘寧邊區的任務時,告誡同誌們“永遠不要脫離群眾”。1948年6月3日在出席新解放的黃龍分區幹部會議上,他又說:“隻有一心一意地為人民服務,才會有力量,才會有辦法。”

高度重視黨對新聞宣傳工作的領導權

無論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代,習仲勳一直高度重視我們黨對新聞宣傳工作的領導權。

上世紀30年代初,陝甘邊區特委在習仲勳等同誌的領導下,創辦了特委機關報《布爾塞維克》。除此之外,習仲勳還領導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創辦了不定期刊物《紅色西北》。這兩份油印小報,對革命根據地的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起到了極大的宣傳鼓舞作用。

全麵抗戰爆發後,時任關中分區區委書記的習仲勳和關中分委於1940年4月創辦了中共關中分委機關報《關中報》。該報在1944年10月召開的陝甘寧邊區文教大會上被譽為邊區地方報紙的模範。

1951年,習仲勳在西北區報紙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任何地方,任何時候,寫任何文章,隻能遵循黨的統一方針,違背黨的統一方針,就不會有好的結果,我們必須牢記。”

習仲勳的新聞宣傳思想和實踐雄辯地證明,黨管新聞宣傳,掌控其領導權和主導權,永遠是一條鮮明的底線。所以,十八大報告指出“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堅持正確導向”。管導向,即是一種價值引領。要牢固樹立底線意識,千萬不能觸碰。當下,利益多元,思想多元,交融交鋒無處不在,要防止底線意識的麻痹和鬆懈,更要防止別有用心之人明裏破壞底線以實現其暗中奪權之實。當然,有必要不斷創新和發展黨對新聞宣傳工作的領導方式,創新新聞宣傳載體技術,把握新聞宣傳規律,增強文化建設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