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四晝夜 一顆公仆心
權威觀點
作者:艾文禮
“大者含元氣,細者入無間。”這是小製作、大題材的主旋律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所展現出的獨特魅力。
這部電影通過高遠的立意,細微的著墨,講述了1961年新中國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大病初愈的周恩來總理來到河北邯鄲伯延公社,在不到100個小時的時間裏,夜以繼日走村入戶,深入進行調研的感人故事,展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密切聯係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優良作風。
影片生動體現了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毛主席曾講過,“為群眾服務,就是處處要想到群眾,為群眾打算,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習近平總書記反複強調,我們黨就是為人民服務的。這在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中得到了生動的詮釋。大雨之夜,周總理不顧疲憊虛弱的身體,帶著工作人員與群眾搶救地瓜苗;徹夜總結梳理調研中發現的問題,與毛主席通話彙報情況……這一個個鏡頭,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為人民服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領袖人物與普通百姓間零距離的接觸和坦誠的交流對話,是一種自覺置身於群眾之中、“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奉獻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這也是這部影片所詮釋的主旨。
影片充分展現了我黨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求真務實,是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是我黨長期以來形成的優良作風。影片對周總理一步步揭開公社幹部“善意”的隱瞞,最終了解到當地群眾生活的真實情況進行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周總理實事求是、一絲不苟的精神和作風不僅是該片的主基調,而且對今天的我們具有深刻的啟迪。周總理之所以能夠真正了解到人民群眾的實際情況,一是靠真心。周總理是抱著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態度來到伯延公社的,郭鳳林等同誌因為怕給中央添“麻煩”而刻意隱瞞真相,並試圖催促周總理盡快回去的時候,周總理堅定地表示,他這次來,不了解到真實情況是絕不離開的。二是靠真情。周總理一進村看到樹上的葉子都光了,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因為心裏始終裝著對百姓的真情,觀察才會異常敏銳。當他看到村食堂有紅燒肉時,這種強烈的對比,已讓他察覺到情況的異常。三是靠真誠。當他發現村幹部和部分村民隱瞞真相時,並沒有高壓批評,而是真誠地與群眾交心,細致地做思想工作。正是周總理的肺腑之言打開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閘門,紛紛吐出了自己的心聲。
影片深刻詮釋了我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黨群關係是黨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於水的黨群關係是我們黨戰勝一切困難的堅實基礎。我們從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中真切地感受到,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我們黨和人民群眾的魚水之情是多麼的淳樸和真摯。周總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間地頭,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實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觀看電影時我心中始終湧動著一個問題,那就是: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影片中的周總理給出了答案:我們是人民的公仆,我們為了群眾,我們依靠群眾。群眾冷漠,離心離德,黨亡政失;群眾支持,同心同德,國強民盛。在當今時代,這份黨和群眾的固有真情我們應該倍加珍惜、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