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自己的猜想不錯,李塵這才道;“不知勳爵大人的信函附件可否供李塵一觀啊?”
“這個...”
“若是不方便的我也不勉強了。”李塵道。
“不是不方麵,隻是我這裏也沒有副本,若是可以的我想可以請喬治給李大人翻譯一下。喬治你看呢?”馬嘎爾尼尷尬的道。
“既然勳爵大人同意,我就為李大人翻譯一下。我國王個大清乾隆皇帝的信,若是我記得不錯的話,應該是這樣的。”
“最仁慈的英王陛下聽說: 貴國皇帝慶祝八十萬壽的時候, 本來準備著英國住廣州的臣民推派代表前往北京奉申祝敬,, 但據說該代表等未能如期派出,陛下感到非常遺憾為了對貴國皇帝樹立友誼, 為了改進北京和倫敦兩個王朝的友好交往, 為了增進貴我雙方臣民之間的商業關係, 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中表和參議官賢明幹練的馬嘎爾尼勳爵作為全權特使代表英王本人渴見中國皇帝, 深望通過他來奠定兩者之間的永久和好。特使及其隨員等將要馬上啟程。特使將攜帶英王陛下贈送貴國皇帝的一些禮物。這些物品體積過大、機器靈巧, 從廣州長途跋涉至北京, 恐怕路上招致損傷, 因此他將乘坐英王陛下特派的船隻直接航至距離皇帝所在地最近的天津港上岸請求把這個情況轉呈北京, 懇祈皇帝下諭在特使及其隨員人等到達天津或鄰近岸時予以適當的接待。”
從信件的英文原文或忠實於原文的現代譯本看, 該信件傳達了三點信息:第一, 為向乾隆皇帝八十萬壽表示補賀, 特派馬嘎爾尼使華。第二, 出使的目的在於增進友誼發展邦交和擴張商業。第三, 由於禮物貴重不堪路顛簸, 請走海路經由天津進京。但是, 對比一下郭世勳的奏譯稿和原函可以發現, 原函語氣彬彬有禮而又不失尊嚴, 奏譯稿則恭順謙卑, 成了以下對上的察帖語氣。
這樣, 本來一封充滿近代外交辭令的信函, 一經翻譯就成了赴華請貢的朝貢文書。從這封“ 翻譯” 過來的信函中, 乾隆皇帝接收到的信息是: 萬裏之外的島夷之國, 仰慕天朝的威儀, 正準備來華朝貢。對此, 乾隆龍心大悅, 欣然同意了英方的“ 朝貢” 請求, 甚至包括其改道的要求, 並當即向沿途各省督撫發出廷寄, 稱“ 該國王因前年大皇帝八旬壽辰未及叩祝, 今遣使臣馬嘎爾尼進貢, 由海道至天津赴京等語, 並譯出原察呈閱。其情詞極為恭順懇摯,自應準其所請以遂其航海向化之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