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鄉試《下》(2 / 2)

直到吃飽喝足刷出碗,又把號板擦幹淨,他才慢悠悠的坐回去,終於打開卷袋,拿出考題卷和答題卷來。 考題卷裝在個密封的信封裏,打開後便是三道四書題和五經題二十道。當然不是全做,不然李塵也不會如此不慌不忙……四書題三道相當於必答題,五經題卻隻需答其中一經,也就是四道題,也就是統共寫七篇文章。 當然也不是你看卷上哪一經的題簡單,便選哪一經,因為在答題卷上,三天前就寫好了考生要選的是什麼。這當然不是貢院未卜先知,而是在考試前兩天,所有考生便去布政司衙門,把姓名、年甲、籍貫、三代姓名,以及準備考的一經報上去,由衙門印卷置簿,也就是把這些信息寫在答題卷上,用印記,然後給考生本人。 也是說,李塵他們是拿著答題卷來考試的,這樣就省卻了貢院現場分辨登記之苦。隻需向所有人放同樣的草稿卷和試題卷,自然可以大大提高效率了。且考生們也不需要再填寫姓名了,上來便看題構思既可,倒也算是雙贏。 李塵選得是《春秋》四道題,但他已經知道,從很多年前,大比閱卷便形成隻注重場試卷,尤其重視場的‘四書’義。隻要‘四書’義的卷子被取中,考官對其他幾場的卷子,便不認真了。 所以他將絕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三道四書題上,盡善盡美了再考慮《春秋》的四道題。 審完四書題,李塵不得不承認,相較於童生試上那些驢唇不對馬嘴的截搭題,還是堂堂正正的大題更能檢驗一個人的才學。隻見三道題的題目,句子和文意都十分完整。為了防止混淆,還將整段都摘錄下來,隻要背過四書的人,便會知道這是哪裏的段落,完全免去了猜題之苦。 簡單看過三道題之後,李塵便全心投入進去,專注的相題認題,對題之賓主輕重,前按後段的關係把握得十分準確,才下筆切題。認題既真,故縱筆所及,無不合節。雖未嚐務為新奇,然其文章與題目紋絲合縫,堂堂正正,皆本古文法脈,字字明古聖賢之韻,洋紆折有大家之風,卓然於庸碌諸生。 三道題做好了,已經是翌日中午。李塵又用半天時間,將四道經義題做了出來,雖然用心程度無法與四書題相比,但他畢竟水平太高,一樣做的理真法老,花團錦簇,沒有點蠟燭便交了卷。 等到交上卷子出來,人已經透支了,也不回西溪了,便徑直往有間酒樓去了,到了酒樓草草用點東西,李塵便去洗澡,讓溫水一泡,竟斜倚在浴桶裏上睡著了……

第二章 鮮花安慰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