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閱卷量如此之大,單從卷子的好壞之上已經難以篩選這樣的卷子,麵對如此巨大的參閱量,這些批改卷子的人便從發現了一個不算特征的特征,也就是說凡是自己做的文章,不免要有疏漏之處,這些閱卷者便抓住這個疏漏,在批閱卷子的過程中,凡是卷中有錯別字者一律不取。這樣便大大的降低了閱卷難度,但是單靠如此顯然是不夠的。文章之中沒有了錯別字,那麼語句不順者一律不取,不符合八股格式者一律不取、字跡潦草者一律不取、卷麵不潔者一律不取、這樣的定性要求一下來閱卷的難度無疑要下降不少。
但是由於知府大人還要對篩選下去的卷子進行抽查,所以這些教諭一點不敢馬虎,凡是符合這些要求,他們的都要一一參詳並且用紅筆坐上朱批,以供知府大人複查。
到了第三天基本上卷子已經批閱完畢,現今放在王念孫麵前的一共有十篇文章,這是要知府大人排定名次,已選出本屆府試案首的。
王念孫拿到這十分卷子,看了第一份無奈的搖了搖頭,朱批了一個鮮紅的差字放在一邊,緊接著又拿出一份卷子,仔細品讀了良久,還是略一猶豫順手寫了良,放在另一側,緊接著下來連續三分的卷子王念孫都毫不猶豫的畫了差,放在一邊,寫上差的就說明這些卷子的名次不定,到時候王念孫隨手一排便能排定名次,那些良的是王念孫要在此審閱的。
當王念孫拿到接下來一份的時候,眉頭略一舒緩,心裏大喜,這篇文章言辭有沒,賦比穿插得當,內容雖不算太好,但是能得到這樣一篇文章王念孫已經十分高興了,相比此人在八股上是下了真功夫的,於是順手寫上了優,這要是不出意外的本屆案首在王念孫看來已經定了。
之所以王念孫內心略有猶豫,就在於王念孫考慮到這篇文章很有可能不是李塵所做,但看文章句式上尚好,但是以王念孫對西莊先生的了解,知道西莊先生不會教出這樣隻重文筆不重實際的文章。王念孫繼續批改下去。
接下來批改時候的王念孫的心情極好,盡管下來的卷子不盡如人意王念孫還是在試卷上批上了大大的良。
接下來就剩兩份卷子了,王念孫心裏不由得‘咯噔’一下,暗想這李塵該不會隨著西莊先生什麼也沒有學到吧?難道我看錯李塵了?懷著這樣的心情王念孫緩緩的打開了下一份卷子。這一看不要緊,王念孫忍不住的拍案而起大叫一聲‘好’。
再看內容,這篇文章論中庸之道,博引旁征,語句雋永秀麗,詞章合理得體,唯一的缺陷就在於這篇文章的思想略微有些消極了,王念孫一生想著出世,對於消極避世的思想十分的厭倦,得了這樣一篇文章到讓王念孫猶豫了,這樣的文章到底是取...還是不取?王念孫開始猶豫了。
但隨即這知府大人又想到,這李塵的卷子該不會漏了吧?想到這裏王念孫就忍不住的想要罵那些教諭,到底怎麼改的卷子?怎麼找一份讓自己喜歡的就這麼難呢?
王念孫想罷,把剛才的那份卷子放在一邊,拿起最後一份卷子,心裏禱告道;“希望這篇文章能稱的上好文章吧?’
也許是對最後一份文章給予的希望大了,所以王念孫似乎看起來也更為認真了,拿起文章王念孫忍不住的逐字逐句的閱讀起來。‘無後世之名,聖人之所憂也。
夫一時之名,不必有也,後世之名,不可無也。故君子不求名,而又不得不疾乎此。 ’開篇一句便吸引了王念孫的眼球,這一下不要緊,原本打算細細品味的王念孫,竟然不知不覺間把整篇文章都完整了讀了下來,讀過之後,王念孫還暗感不爽,於是重新拿起文章又一次的讀了起來。接下來兩遍三遍王念孫仍感不過癮...每一次的品讀,王念孫便能從中讀出不一樣的思想來,這樣的文章不得案首天理難容。
求收藏 接著爆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