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為恭謝天恩,特許專摺奏事,請罷棄八股度帖楷法取士,複用策論,冀養人才,以為國用,恭摺仰祈聖鑒事。
竊臣以疏賤,荷蒙召對,詢臣以中外之事,救國之謨;對逾二時,皆承嘉納,天顏有喜;並問取所著各書,鹹令寫進;又令承時上陳,特放專摺奏事。殊恩異數,非臣之賤所當被蒙;粉骨碎身,非臣之愚所能上報。臣竊惟今變法之道萬千,而莫急於得人才;得才之道多端,而莫先於改科舉;今學校未成,科舉之法,未能驟廢,則莫先於廢棄信股矣。夫八股之夫用,臣即業八股以竊科第者也,從其業之既久,知其害之尤深,麵對未詳,敢為我皇上先陳之。”
由於這場考試考的策對,於是李塵開頭便以奏折的形式開口,而後自稱臣,這在八股考試也算是一種特定的模式了。隻見李塵有道‘夫自《春秋》譏世卿而選郊野;漢世舉孝、秀而考經行;六朝至唐、宋、詞章與帖括並用;元、明及國朝,經義與試帖俱行;自周與宋,曾取士於學校;經漢迄今,多試以策論。雖立法各殊科,要較之萬國,比之歐土,皆用貴族,萬為非才,則選秀於郊,吾為美矣,任官先試,我莫先焉!....”
接下來又是很長一段的舉例...以及結合實例的舉證。卻見李塵寫道;
“夫人士之才否,國命之所寄托也。舉貢諸生,為數無幾。若童生者,士之初基。吾國凡為縣千五百,大縣童生數千,小縣亦複數百,但每縣以七百計之,幾近百人矣。夫各國試皆無額,惟通是求;而吾國學額寡少,率百數十額,乃錄一人。故錄取者百之一,而新試者不止百之一。故多有總角應試,耋耋猶未青其衿者;或十年就試,已乃易業。假三十年之通,則為三百萬人矣。故有人士終身,未及作一大題,以發聖經大義者。夫以總角至壯至老,實為最有用之年華,最可用之精力,假從事科學,講求政藝則三百萬之人才,足以當荷蘭、瑞典、丹麥、瑞士之民數矣。以為國用,何求不得?何欲不成?乃以三百萬可用之粳稻力、人才、月日,鉤心鬥角,敝精費神,舉而投之枯困搭截文法之中;以言聖經之大義,皆不與之以發明也;徒令其不識不知,無才無用,盲聾老死;是比白起之坑長平趙卒四十萬,尚十倍之。其立法之謬異,流弊之奇駭,誠古今所未聞,而外人所萬怪詫者矣。即以臣論,丱角學文,於小題拾截,萬畏苦之。其文法嚴苛,過於鉗網,觸處皆犯。束書不讀,稍能習熟;若複涉群書,置而不事,即複犯文法。故六應童試,見擯以此。知其於學問,最相阻相反也。”這就是在具體介紹全國科舉情況了。
“且童生者,全國人之蒙師也。師之愚陋盲瞽既極,,則全國人之閉塞愚盲前因甚。是投全國人於盲瞽也,何以為國?昔在一統閉關之世,前朝以之愚民則可矣。若夫今者,萬國交通,以文學政藝相競,少不若人,敗亡隨之。當此綢繆未雨之時,為興學育才之事,若追亡救火之急,猶恐其不能以立國也。而兒以八股度試多士,以小題枯困截搭縛人才,投舉國才智於盲瞽,惟恐其稍為有用之學,以為救時之才也,不亦反乎?”這又是一片談科舉於國於家的弊端了。
然則大清之官場凋敝,民不聊生者,非他為之,而八股致之也;故臣生平論政,尤痛恨之。即日麵奏,荷蒙聖訓,以八股為學非所用。仰見聖明,洞見積弊。夫皇上既深知其無用矣,何不立行廢棄之乎?此在明詔一轉移間耳,而舉國數百萬人士,立可掃雲霧而見青天矣。從此內講中國文學,以研經義、國聞、掌故、名物,則為有用之才;以朝廷之大,求人才之多,在反掌間耳。尚慮群臣守舊,或有阻撓。皇上睿慮,內斷於心,請勿下召議,特發明詔,立廢八股。其今鄉會童試,請改試策論;以其體裁,能通古證今,會文切理,本經原史,明中通外,猶可救空疏之宿弊,專有用之問學。然後宏開校舍,教以科學,俟學校盡開,徐廢科舉。其試帖風雲月露之詞,亦皆無用;其楷法方光烏之尚,尤為費時。應請定例,並罷試帖,嚴戒考官,勿尚楷法。庶幾人士專研有用之學,其於立國育才,所關至大。”一篇文章下倆,李塵道盡了自己內心關於大清國未來教育的設想,這麼一寫李塵的心中似乎舒暢了不少。
“臣愚顓顓,首以是請。恭摺叩謝天恩,伏維皇上聖鑒,謹奏。”結尾一過,李塵再工工整整的用館閣體書寫道卷子之上,這次府試對李塵來說便算是結束了,由於府試的最後一場對交卷時間並沒有嚴格的限製,於是李塵整理東西,交了卷子自是不提走出考棚自是不提。
17k是個不錯的平台 我相信17k在將來肯定會有不錯的發展 所以花費您的幾分鍾時間注冊個17k賬號 收藏一下本書一定是你今天做過的最好選擇,這周爆發...每天穩定6000字 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