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嗬,你小子腦子倒也靈光,這個想法不錯,等到回京了,你再去和珅商議。”
“是。”
說話間幾人便已經來到了三樓,看了一樓二樓的裝飾,原本以為三樓的裝飾會更加奢華,誰知到了才知道三樓的裝飾又有點返璞歸真的感覺,令人眼前又是一亮,簡單的幾幅字畫,彰顯文人情懷,乾隆進的這件房,窗口便是西湖景色,方言望去西湖的景色一覽無餘,此情此景,吃飯倒是可惜了不少呢啊?
“李塵?這間酒樓的風格是你想出來的?”
“會皇上,正是。”
“那個時候你年歲幾何?”乾隆看著眼前的景象,雖然已經看開了,但是不免在心中盤算要是自己身在民間,到底幾歲才能想到這樣的好想法呢?
“九歲。”
“九歲嗎?”乾隆略一一笑,又想起自己幼年時候的事情。九歲的時候他乾隆已經深得上足康熙皇帝的喜愛,那個時候自己熟讀詩詞經賦,功課在上書房統領的阿哥們是最好的。
“嗯,那個時候你的功課怎麼樣?”
“啟稟皇上,那個時候小民連個大字都寫不出來。”李塵說這卻是實話,剛剛穿越的李塵對於繁體字人都認不全又怎麼能去寫出來呢?
“這麼說你的功課不太好?”
“回皇上,功課是不好,但是最近一段時間已經有了不小的長進。勉強記得一些東西了。”
“孟子,你可能背的?”孟子是乾隆十歲的時候聖祖康熙皇帝在上書房的時候考過自己,當初乾隆皇帝可是一字不差的背給聖祖康熙聽得。現在的李塵已經十一,比起那個時候的乾隆又年長了一歲,想必這樣也不算太為難李塵把?
“可以。”
“一言不差?”
“一言不差。”李塵堅決道,孟子語錄李塵早在一年前邊已經背的滾瓜爛熟了,這份功勞不由的還要歸功於穿越之後不經意間的到的變態記憶力,要是以前?李塵能背個百字不能都是一個問題。
“你背來聽聽…”見了李塵乾隆便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這麼長時間的觀察,乾隆不經意間竟然發現這個李塵和早些年早夭的愛新覺羅?永琮,乾隆帝第七子,有幾分相像,愛新覺羅?永琮乾隆十一年丙寅四月初八生,乾隆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薨,年二歲。永琮的同母哥哥永璉九歲而亡,乾隆立嫡夢初次破滅,故急切盼望皇後富察氏再誕貴子,皇後不負期望,於乾隆十一年(1746年)佛誕日生下了七阿哥永琮,當天正逢久旱之後大沛甘霖,又值"佛誕"佛家指農曆四月初八為佛生日這吉祥的日子,皇帝大喜過望,揮筆慶賀愛子的誕生:九龍噴水梵函傳,疑似今思信有焉,已看黍田沾沃若,更欣樹壁慶居然。” 寫到這裏,怕別人不懂,皇帝又在下麵加了"是日中宮有弄璋之喜"這樣的注釋。"弄璋"典出《詩經》:"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後人於是把生男孩文雅地稱"弄璋"。這首名為《浴佛日複雨因題》的詩後兩句是:
"人情靜驗鹹和豫,天意欽承倍惕乾。額手但知豐是瑞,頤祈歲歲結為緣。"
佛誕日民間有結緣之俗,乾隆祈盼年年浴佛日能結喜緣。第二年佛誕,永琮周歲,皇天不負乾隆所望,綿綿細雨競夜而降,乾隆疊去歲韻再賦詩一首,開頭兩句是:廉纖夜雨枕邊傳,天眷常承獨厚焉。饒有對時增惕若,那無撫節慶油然。”沉吟片刻,想出下麵兩句:"啐盤嘉祉徵圖策,佛缽良因自竺乾。恰憶去年得句日,果然歲歲結為緣。"隨手寫在紙上,又覺得"啐盤"這個詞似乎冷僻了些,就在詩句下加上一條自注:"去歲中宮生子,今日適逢周啐。"
從這兩首詩看,乾隆當時的心情好極了,他已把承繼大統的希望完全寄托在這個元後嫡出的嬰兒身上。雖然此時乾隆已經有了好幾個兒子,但對此子仍然愛如珍寶,也許是偏心,他覺得這個孩子是他所有孩子中最漂亮、最可愛、最聰明的一個:“性成夙慧,歧嶷表異,出自正嫡,聰穎殊常”。乾隆帝的生母崇慶太後在眾多皇孫中也最寵愛他。雖然沒有親書密旨,然而這個孩子如果長大,毫無疑問會成為大清國的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