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初遇阿桂《上》(1 / 3)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鯤鵬水擊三千裏,組練長驅十萬夫。紅旗青蓋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會合古難必,此情此景那兩得。願君聞此添蠟燭,門外白袍如立鵠。”蘇軾一首觀浙江潮把錢塘江潮刻畫的淋淋盡致,八月的江浙總有那麼多令人難以抹去的記憶,這錢塘江大潮就是其一。

想必不僅李塵就連在座的各位看官也會有人還記得每逢農曆8月18日,來浙江海寧一帶觀潮的人,成群結隊,絡繹不絕。這時的岸邊,人山人海,萬頭躦動,人們焦急地等待那激動人心時刻的到來。不一會兒,忽見人群騷動,隻見遠處出現一條白線,由遠而近;刹那間,壁立的潮頭,像一堵高大的水牆,呼嘯席卷而來,發出雷鳴般的吼聲,震耳欲聾。這真是:“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這就是天下聞名的錢塘江大潮。洶湧壯觀的錢塘潮,曆來被譽為“天下奇觀”。人們通常稱這種潮為“湧潮”,也有的叫“怒潮”。湧潮現象,在世界許多河口處也有所見。如巴西的亞馬遜河、法國的塞納爾河等。

我國的錢塘江大潮,也是世界著名的。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壯觀的湧潮呢? 首先,這與錢塘江入海的杭州灣的形狀,以及它特殊的地形有關。杭州灣呈喇叭形,口大肚小。錢塘江河道自澉浦以西,急劇變窄抬高,致使河床的容量突然縮小,大量潮水擁擠入狹淺的河道,潮頭受到阻礙,後麵的潮水又急速推進,迫使潮頭陡立,發生破碎,發出轟鳴,出現驚險而壯觀的場麵。但是,河流入海口是喇叭形的很多,但能形成湧潮的河口卻隻是少數,錢塘潮能榮幸地列入這少數之中,又是為什麼? 科學家經過研究認為,湧潮的產生還與河流裏水流的速度跟潮波的速度比值有關,如果兩者的速度相同或相近,勢均力敵,就有利於湧潮的產生,如果兩者的速度相差很遠,雖有喇叭形河口,也不能形成湧潮。

還有,河口能形成湧潮,與它處的位置潮差大小有關。由於杭州灣在東海的西岸,而東海的潮差,西岸比東岸大。太平洋的潮波由東北進入東海之後,在南下的過程中,受到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向右偏移,使兩岸潮差大於東岸。 杭州灣處在太平洋潮波東來直衝的地方,又是東海西岸潮差最大的方位,得天獨厚。所以,各種原因湊在一起,促成了錢塘江湧潮。

在古代每年八月也是錢塘江大潮的來臨的時刻,這時也湧來各地的名人大家前來觀看,錢塘江大潮是世人都不想錯過的自然勝景之一。乾隆四十七年的錢塘江大潮更是引來了無數的清朝高官前來觀看,雖說他們其中已經有很大一部分對於錢塘江大潮已經不止一次的觀賞,但是這一次與以往都有很大的不同,因為這次他們來錢塘江最主要的原因並不是為了觀潮,而是為了來觀看整個清朝位於內閣中樞第一軍機大臣章佳?阿桂。

乾隆四十七年,中國曆史第一大貪官和珅已經取得乾隆皇帝的信任,年紀輕輕便位高權重,但是和珅並不滿足於此,因為在乾隆的心中一直有個比和珅更為信賴的大臣,他便是定伊犁、討緬甸、平定大小金川,戰功赫赫,封誠謀英勇公的章佳?阿桂。和珅為了完全籠絡乾隆皇帝的心,是以在乾隆四十一年,便以各種理由向乾隆皇帝進言派遣阿桂在全國各地轉悠以握取中央政權,其中最主要的理由便是視察河務。乾隆四十七年的阿桂便因視察河務而留在江南,這年的錢塘江大潮阿桂便有閑暇來此觀看。

但既然來了浙江觀看錢塘江大潮便有少不了去西湖賞景,杭州西湖以秀美著稱!杭州西湖無論是春、夏、秋、冬還是晴、雨、雪、霧、霾景色都是不同,雨中西湖有西湖味道,晴天西湖有晴天西湖的味道。

錢塘雖說不是通往西湖的唯一路徑,但是此次阿桂遊覽西湖的路徑所在,錢塘西側的官道上一隊人馬正在急匆匆的向著西邊而去,當頭一人約莫60於歲,但卻精神抖擻絲毫不顯老態這在清朝是不常見的,後麵跟著幾匹黑馬,馬上都是幾十歲的青年壯漢,近了看上上去每個人都是滿臉肅殺之氣,令人望而生畏,再看先頭一人,卻滿臉和藹之氣,兩者之間形成鮮明對比。幾人騎馬的方式也十分具有特點,後麵幾匹馬隨著前麵一匹馬匹的速度耳邊,前邊的快,後邊的快,前麵的慢後邊的也跟著慢了下來,始終不敢超越前麵的馬匹,明眼人一眼不僅可以看出這幾人的關係,而且也能看出幾人的不同尋常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