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20年來唯一連續名列“世界富豪排行榜”前一百名左右的大亨山英太郎白手起家,憑自己的能力,30歲即擁有幾十億元資產,經營18家公司,32歲投身政治,成為日本曆史上最年輕的參議員。除了具備在金錢、股票、政治及黑白兩道中打拚的精彩人生經驗外,他也坦誠地表示,他能夠成為一個成功的事業家、政治家以及投資家,是因為他擁有幫助他、支持他的廣大人脈。這個社會正是這樣,隻靠個人的力量是難以成大事的,就算個人再有能耐,如果孤注一擲,那麼也隻能是付之東流;相反,有了人脈做靠山,那他離成功就不遠了。
帶山英太郎踏入財經界的關鍵人物,就是前富士銀行的總經理岩佐凱實。當他促銷別墅公寓,引進長期購屋貸款時,也獲得了岩佐凱實的鼎力協助。他能與財經界維持廣闊的溝通渠道,全拜岩佐所賜。他從政的恩師,則是田中角榮。雖然他是中曾根康弘的秘書,但田中還是很照顧他,因為田中就是那種胸襟開闊、敢於重用敵對派係人才的人物。他從田中身上學到,即使對方是敵對陣營的人,也還是要以識人的心態與他交往。
山英太郎的事實告訴我們,人脈是形形色色的,不是單調的,裏麵什麼樣的人都要有,因為說不準什麼時候就可以助你一臂之力,甚至包括仇人。
交際是我們獲取信息的一條捷徑。就好比生存是盤踞在我們心靈的園地,而交際則是這園地通向四麵八方的出路。
學會交際,學會和信息靈通的人士交際。因為交際的信息,豐富了我們的感覺意識,這樣,我們會在豐富多彩的交際中,得到利於我們生存和有價值的東西。交際的入場券,大多都是從朋友那裏得到的。所以,你要當個出色的交際家,就要學會廣交朋友,從朋友那裏賺取交際的剩餘利潤。
交際往往是一個圈子,是一個由朋友組合的圈子。進入朋友的圈子,是我們很快進入交際角色的最好辦法。
朋友相處或人際溝通之間,如果能“先給予、先付出”,就會贏得對方的信任,也能得到“真心的回饋”,這也是所謂“先予後取”的道理。
美國一位銷售汽車冠軍的超級業務員就曾提過——“1=250”定律。這是什麼定律?怎麼“1”會等於“250”?
這業務員解釋說:“假設每一個客戶平均有250個朋友,10個客戶,就有2500個朋友,這是多麼大的潛在市場?我們怎麼可以小看這一個客戶呢?畢竟,他的背後有250個可能的客戶啊!隻要他幫你說一句話,比你自己講50句話還有用!”
就憑著這個定律和概念,那平凡的業務員就成了月收入百萬元的“超級業務員”!
的確,每個朋友,都有他們的“潛在人脈”,都值得我們去開發、挖掘;隻要“笑臉迎人、真心相待、先予後取”,就會交到好朋友,而且,也可能再認識“朋友的朋友”,如此一來,咱們的“人際關係賬戶”就會逐漸增多,而開出紅盤。
友善地對待你周圍的人,你就可以在自己的人脈存折上大增一筆。
與“1=250”定律相似,在人際交往中,有個著名的“六度效應”“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這就是六度效應在人脈中的闡述。1967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StanleyMilgram做過一次連鎖性實驗,得出六度效應的結論。現代版本則是哥倫比亞大學今天用Email進行的同樣實驗。有科學家甚至從這個現象推演出一個可以評估的數學模型。你也許不認識克林頓,但是在優化的情況下,你隻需要通過六個人就可以結識他。“六度效應”說明了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弱鏈接”關係卻在發揮著強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