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選擇最恰當的溝通渠道
有時,由於采用了錯誤的溝通渠道和媒體,使溝通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喪失了信息的重要性和準確性。簡單明確的信息,利用口頭溝通最為適宜,例如提示、命令或麵談。較複雜的信息,以備忘錄(便箋)、報告或商業文件一類的書麵溝通方式為宜。
總體說來,信息越多,信息重要性程度越高,所需要的渠道也就越廣泛,或以備忘錄和便箋方式輔助口頭溝通,或以口頭方式補充報告。但是,如果利用的溝通渠道過多,可能會遭受信息負擔過重的風險,信息失真,信息相互矛盾的可能性也會增加,因而應以保證信息準確傳遞為目的來選擇渠道。
(4)知彼知己
了解對方的背景、接觸的事物、心態和各種身體語言(如疑惑的眼光)均有助於改善溝通的效果。但更重要的是嚐試了解對方的理解過程,除了認清自己所表達的意思外,了解對方的想法是改善溝通的要訣。俗語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做好充分的準備,盡量摸清對方的特點,擺正自己和對方的位置,精神集中,做到有的放矢,溝通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5)簡化語言
語言表達可能成為溝通的一種障礙,信息傳送者應慎重選擇字眼,對信息作一番整理,使接受者能清楚地了解。簡化語言,要考慮信息傳遞的對象,使信息表達與接收者協調一致。當然,簡化語言的前提是要準確,盡量少用專業術語,因為它們可能會使圈外人不知所雲。
(6)傾聽
別人說話時,我們聽,但往往不能夠傾聽。傾聽是主動地搜尋對方話中的含義,然而聽卻是一種被動的自然狀態,傾聽時,信息傳送者和接收者都在思考。溝通專家尼考斯曾做過一項研究,發現經理人員在傾聽上麵所花的時間,比閱讀、書寫和說話的時間還要多。
傾聽包括四個階段:聽、注意、了解和記憶。傾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主動地傾聽需要全神貫注。一般人講話的速度大約是每分鍾150個字,但是傾聽的容量可以達到每分鍾1000字以上。很顯然,兩者的時間差異容許傾聽者進行比較深入的思考。
若能采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則傾聽的效果會更好。所謂“換位思考”,就是指把自己置身於對方的立場來思考。信息傳送者與接收者在態度、興趣、需求、期望等各方麵均不相同,若能進行“換位思考”,必然很容易就能了解信息。“換位思考”的傾聽者對信息的內容保留自己的看法和判斷,並小心翼翼地傾聽對方說話,目的是為了完全接收對方所表達的意義,不因自己的過早判斷而扭曲原意。
(7)控製情緒
當一個人情緒激動、沮喪或不穩定時,往往會由於緊張和壓力,而遺漏溝通信息,而且無法清楚正確地表達他的意見。在這種情況下,最簡單的也是惟一的方法就是暫緩任何形式的溝通,直到情緒恢複平靜。
(8)注意非語言暗示
非語言的暗示在溝通時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包含的範圍極其廣泛,從身體語言到空間關係等,不一而足。身體語言與人們的坐姿、站姿和動作有關;空間關係則指溝通時的周圍環境。如果溝通者能夠準確把握這些通過握手、目光接觸、觸摸、表情以及周圍環境所表達出來的信息,並有意識地加以運用,則會在很大程度上跨越語言溝通本身的一些固有障礙,提高溝通的效果。
(9)實際溝通練習
熟能生巧,溝通能力並非全部與生俱來,而是通過一定的訓練能夠得以提高的。經常參加一定的溝通訓練計劃,觀察和評價他人的實際應用,或是參加某種團體如演講團,對提高個人的溝通技巧很有好處。有許多企業的管理者,利用錄音設備練習演講,以便自我評估改進。
溝通作為一種實用的工具和手段,僅僅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練習,才能運用自如。
(10)利用謠言
在企業內,各種各樣的謠言(或稱“小道消息”)遍及各個角落,很難根本消除它們。在有些時候,謠言會成為溝通的“幹擾信號”,構成溝通的障礙。但是,如果運用得當,謠言也可成為促進溝通效果的有力手段。
謠言的傳播速度極快,輻射麵也很廣,因此可以用來預先測試一下尚在醞釀中的決策的可能效果。謠言還有可能成為管理者獲得信息反饋的一個渠道。
為了在利用謠言的同時控製謠言的負麵效果,經理們應首先利用好正式溝通渠道,使下屬能夠接收到相關而正確的信息,在此基礎上再利用非正式渠道作為正式溝通渠道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