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原指古代公府的案牘,後來引申為剖斷是非的案牘,始稱公案。公案小說是中國舊小說的一種,主要寫古代社會中的冤獄訟案故事,內容包括人命、奸情、搶劫、婚姻、債務、詐偽、雪冤等,可謂包羅萬象。人物既有高官重臣,也有江湖盜賊,故事曲折離奇,推理下法極其高明,因而受到曆代讀者的喜愛。

古代社會,人類對科學技術的認識和運用遠沒有今天這樣精微,也沒有精密儀器為案件的偵破奠定勝局。偵破案件,主要依賴經驗、推理及對案情細節的把握。這其中,把握案情細節尤為重要,它往往會成為破案的關鍵。

如《狄公案》第十六回,狄仁傑在破淫婦謀殺親夫一案中,得知本案的關鍵人住在一個叫“齊團菜”的地方。但遍訪3地民眾,都不知道這個地方。這時,一個七八十歲的老差役說話7:“蒲萁菜,八月冰有呢。太爺要這樣菜吃,現在裏未到時候,我家孫了,專好淘氣,栽了數缸蒲茈,現在苗芽已長得好高的了。外麵雖然未有,太爺若要,小人回去拖點來,為太爺進鮮。”眾人見他耳聾胡鬧,惟恐狄公見責,忙代他遮飾道:“此人有點重聽,因此言語不對,所幸3差尚是謹慎,求太爺寬恕。”狄公見他牽涉的好笑,乃道:“你這人下去罷,我不要這物件。”哪知這差役聽狄公說不要,疑惑他愛惜新苗,拖了芽子,隨後不長蒲萁,乃道:“太爺不必如此,小人家中此物甚多,而且不是此地的,原是四川寨來的。”狄公聽了此話,不覺觸目驚心……

由問“齊團菜”地名,引申出“蒲萁菜”這一菜名,又由蒲萁菜引出“四川寨,”這其中究竟有何關係?於是,狄仁傑和這老差役細談,得知“齊團菜”原來是口音之誤,本是指“四川寨”,而這四川寨乃是萊州府的一個寨名。順著這條線索,狄仁傑深入“四川寨”,終於解開了謎底,致使元凶歸案。

除重視案件細節外邏輯推理在科學未昌的古代也是破案的一個重要下段。公案小說的邏輯推理主要依據當時的社會風俗、人情世故的“常理”來進行推論,從而對疑犯的行為、心理做出判斷。仍以上案為例。狄仁傑懷疑周氏是謀殺親夫的凶手,源於這樣一個判斷:“在我看來,她(老婦人)兒子必是她(兒媳〕害。天下節婦,未有不是孝婦,既然以丈夫為重,丈夫的母親有病,豈有不讓她醫治之理?這個女孩子,既是她親生所養,雖然變了啞了,未有不想她病好之理。聽見有人能醫,就當歡喜非常,出來動問,怎麼全不關心,反而罵人不止?即此兩端,明明的是個破綻。我且不必驚動,回到衙中,再行細訪”。事實證明了狄仁傑的判斷是正確的。

古人破案,非常重視對屍體的檢驗。為此,本書在文內穿插了大景知識性詞條,對疑難屍體的辨別、自縊和勒殺的區別及對可疑傷痕如何鑒定進行了詳細介紹。

公案小說是我國古典小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形形色色的案件為題材;以作案、斷案為描寫對象,借以表現當時複雜的生活。近年來,公案小說引起了越來越多的讀者的興趣,也開始得到專家學者的重視,研究著作不斷湧現。為此,本書輯錄了《鈕公案》、《狄公案》、《藍公案》、《林公案》、《毛公案》五部公案小說,取名《名臣問案牘》,以饗讀者。這些作品,都是古代公案小說中的典範之作,相信對讀者的閱讀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