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大的博物館(1 / 2)

規模宏大的明十三陵 人民大會堂

1959年9月,我們偉大祖國首都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上,聳立起了一組氣勢磅礴的建築群。其中,有一座位於廣場右側的建築特別引人注目,微紅的台基、淡桔黃的牆麵、深黃的簷瓦、高大挺拔的圍柱廓……無論你從廣場的哪個角度看,它都是那麼宏偉,那麼莊嚴。它,就是舉世聞名的人民大會堂,我國人民與黨和國家領導人共議國家大事的政治中心,新中國成立之後北京著名的十大建築之一。

人民大會堂占地15公項,總建築麵積達17.18萬平方米,總體積156萬立方米。它的平麵是山字形,東麵臨廣場,麵寬336米,中部高40米,兩翼高31.20米。北麵臨長安街,麵寬174米,中部高38.70米。西麵臨新辟幹道,門頭高31.20米,後部會堂中心部分高46.50米。南麵也臨新辟幹道麵寬與門頭高度與北麵相仿。全部四麵入口,根據使用要求不同分別采用大車道、大花台、大台階的處理手法,加上5米高的台基和四周牆麵的圓柱柱廓,整座建築顯得十分生動活潑、形態多樣,有著一種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力量。

人民大會堂的建築風格與中國傳統建築也結合得較為完美,而且又吸收他人之長。例如,5米高的台基采用了中國傳統建築的作法,上部設3米高的順彌座、下部設2米高的台明。遠遠看去,穩如磐石。又如,四周牆麵柱廊的柱高與柱徑比,既考慮到西方古典柱式所規定的數學關係,又考慮到中國木結構柱式的常規比例,創造出一種嶄新的柱式比,(即所有柱高均為柱徑的12.5倍)。遠遠看去,堅挺壯偉,比例十分恰當。

人民大會堂有3個重要的組成部分:(1)大會堂,(2)宴會廳,(3)人大常委會辦公樓。

大會堂由東麵入內。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階寬83米的3組台階及12根座在紅色花崗石柱礎上的淡灰色大理石門柱。然後是五樘金黃色的黃銅大門。穿過大門和風門廳,衣帽廳及寬75米、深48米、供代表們休息、交談、踱步的中央大廳便是大會堂本身。

這是個略呈扁圓卵形的大型會場,場寬76米,深60米,共有固定座席9770個。其中底層有3674個;一層挑台上有3468個;二層挑台上有2628個。每個座位占地均在0.5米×0.85米之上,在底層還設有長條書桌,因此,這比一般劇場寬暢舒適。會場主席台上可容納300人以上的大會主席團就坐。台口寬32米,高18米,台前70人的大樂池,大會期間還可以覆蓋使用。會場內除有聲、光電、空調等裝置外,還設有各種現代化設備,如每個座席上都裝有擴音的小喇叭,底層代表座席上還設有即席發言的擴音設備,12種語言譯意風,立體聲音響,電視轉播設備等。

大會堂最使人讚歎不已的是它的吊頂布置,也是人民大會堂中最完美的裝飾之一,它幾乎達到了“渾然一體,天水一色”的境界。吊頂與牆壁之間並無明顯分界,全部圓角相交。吊頂中部的穹窿象征廣闊無際的宇宙空間,中心懸掛的五角紅星燈象征黨的領導,四周用鎦金製成的光芒和向日葵花象征著全國人民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這種吊頂布局,打破了往常傾斜吊頂的布局和直角平頂的布局,使整個會場形成了一種向心奮發的氣勢。而且還解決了平均供風,平均照明及日常維修的種種技術要求,達到了功能和藝術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