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信心,我們的行動更具有可能性,從而減少了做事情的難度,極易切中要害,找到目標。
一個人信心的培養和發展,是自我意識不斷成熟和發展的重要標誌,它能促使我們產生積極主動的活動願望,大膽探索的精神,同時也促使我們樂於與人交往和相處,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
姍妮今年讀小學四年級,她學習非常努力,是爸爸媽媽的“寶貝”。唯一的毛病是,常常會對自己沒有自信。媽媽讓她去超市幫忙買點東西,她不敢去;有客人來家裏做客,她常常是一下子就溜進了自己的房間再也不出來。
每天放學後,姍妮總是很認真地寫作業。可是她每做完一道題目,媽媽都要檢查,做對了就有獎勵,做錯了就要重做。隻有這樣,在得到媽媽的認可下,才能做下一題。快期中考試了,姍妮以為自己可以考得很好,媽媽也以為她會考個好成績回來。
考試那天,姍妮看著那些題目,覺得都是以前做過的。可是,她卻不敢做,因為以前都是在媽媽的確認下做,現在得不到媽媽的認可,萬一要是做錯了呢?姍妮猶豫不決,做,又怕做錯,不做吧,又不行。就這樣,時間在她的猶豫不決中飛快地溜走了。結果,考試完了,姍妮卻還有很多題目沒有做完。
考試結果出來了,姍妮考試的幾科都不及格。媽媽非常生氣,責問姍妮道:“你為什麼考成這樣?”姍妮哭著說:“我對自己做的答案沒信心,每做一題,我都要猶豫好一陣子,結果,試卷沒做完,考試結束的鈴聲就響了。”
信心是靠著調整你的內心,不斷接受“無窮智慧”的力量發展而成的。它是使“無窮智慧”的力量配合你明確目標的一種適應表現,也是將你的想法付諸實現的原動力。
被稱為“奇跡人”的海倫·凱勒,以及嚴重殘疾的張海迪成功的一生,無疑是這句話的最好印證。
海倫剛出生時,是個正常的嬰孩,可是,一場疾病使她變成又瞎又聾的小啞巴——那時她才19個月大。生理的劇變,令小海倫性情大變。稍不順心,她便會亂敲亂打,野蠻地用雙手抓食物塞入口裏;你若試圖去糾正她,她就會在地上打滾亂嚷亂叫。父母在絕望之餘,隻好將她送至波士頓的一所盲人學校,特別聘請一位女教師照顧她。
所幸的是,小海倫在黑暗的悲劇中遇到了一位偉大的光明天使——安妮·沙莉文女士。從此,沙莉文女士與這個蒙受三重痛苦的小姑娘的鬥爭就開始了。洗臉、梳頭、用刀叉吃飯等都必須一邊和她格鬥一邊教她。固執己見的海倫以哭喊、怪叫等方式全力反抗著嚴格的教育。然而最終,依靠自我成功和重塑命運的工具——信心與愛心,終於喚醒了海倫那沉睡的意識力量。自信與自愛在小海倫的心裏產生,使她從痛苦、孤獨的地獄中解脫出來,通過自我奮發,將潛意識的無限能量充分發揮,最終走向了光明。
當一個既聾、又啞、且盲的小女孩,初次領悟到語言的喜悅時,那種令人感動的情景,實在難以描述。海倫曾寫到:“在我初次領悟到語言存在的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興奮不已,那時我第一次希望天亮——我想再沒有其他人,可以感覺到我當時的喜悅了。”仍然是失明、仍然是聾啞的海倫,憑著“觸角”——指尖去代替眼和耳——學會了與外界溝通。十多歲時,她的名字就已傳遍全美國,成為殘疾人士的模範。
若說小海倫沒有自卑感,那是不確切的,也是不公平的。幸運的是,她自小就在心底裏樹起了顛撲不滅的信心,完成了對自卑的超越。小海倫成名後,並未因此而自滿,她繼續孜孜不倦地接受教育。1900年,這個20歲的姑娘,學習了指語法、凸字及發聲,並通過這些手段獲得超過常人的知識,進入了哈佛大學拉德克裏夫學院學習。她說出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已經不是啞巴了!”四年後,她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受到大學教育的盲聾人,以優異的成績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