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生產

新中國建立以來,首先是將那些嚴重失修、技術落後的中、低壓發電設備和相應的供電設備,發動群眾進行安全檢查,搞好恢複性大修,消除缺陷和隱患,製訂運行規程和各種規章製度,堅持安全、經濟運行,並逐年增加新機組和相應的變電、送電設備。經過三十六年的艱苦努力,幾經曲折,才使中國電力事業發展到現在規模,在電力生產技術管理方麵,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生產體係,保證了電力企業的安全、經濟、穩定運行。

▓生產管理組織與體製

一、管理組織與職工隊伍

舊中國的電力工業大部分掌握在帝國主義或官僚資本主義手中,管理製度是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由電業公司統一管理各發電廠、變電站和城市電業局(所)。基層單位設運行、維護、總務3個科(股),發電廠隻管發電,三班值班人員倒班運行。至於計劃、技術、人事、供應等都是由公司掌握,他們有一整套管理製度,統一報表,嚴格的計算、複核製度,人事管理、培訓辦法,計劃統計方法,物資供應辦法等。

新中國建立初期,在中央燃料工業部的統一領導下,成立電業管理總局統管全國電力工業,在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北、西南6個大區分別組建或接管了大區電業管理局,統一管理地區的發電和供電、基本建設、試驗所、院校等;各省、市設電力局及電業局,直接管理發供電基層企業。

三十六年來,電力工業的管理組織,經過多次變動,到一九八五年為止,全國設立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北、西南6個大區電管局及山東、福建、廣東、廣西4個省、自治區電力局,統歸部直接領導。

電力生產職工隊伍,一九四九年全國共有職工約3.9萬人,到一九八五年,電力生產職工達到91.80萬人,其中發電人員51.80萬人,供電人員40.00萬人。

二、管理體製

三十六年來,中國電力企業的管理體製,雖在微觀上有過多次變動,但總的來看仍屬由部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體製。管理層次共四級,即部、大區電管局、省(市、自治區)電力局、發供電基層企業。電管局和部屬省局代部行使管電的職權,均為獨立的經濟核算單位。電管局所轄的省局及其下屬基層發供電企業均為二級或三級的內部核算企業。

新中國建立初期,各基層單位推行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製和以總工程師為首的技術責任製。先後設置總工程師室、值長室,計劃、生產技術、安全、財務、人事、供應、教育科(股)等。實行民主改革和民主管理,成立職工代表大會及工會,依靠廣大職工管好企業。

火力發電廠按照生產設備區域劃分為汽機、電氣、鍋爐、熱工、化學和燃運幾個小分場,運行和檢修由各分場全麵負責,對保證安全生產、加強設備管理、落實責任製、建立正常生產秩序起了良好作用。一九五七年以後有的單位根據電廠實際條件把小分場合並為運行檢修兩大分場,對實行專業化管理、提高技術水平,發揮優勢創造有利條件。

各發電廠在大區電管局、省局中心試驗(研究)所協助下,還按照基層的不同條件,先後建立熱工儀表、電氣、化學和金屬四項監督製度,成立相應的4個試驗室,直接參與生產活動,開展對生產過程的參數測量、工況監視和試驗分析工作。

在“大躍進”期間,提出“大破陳規,粉碎枷鎖”,生產管理體製被打亂。經過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五年三年調整,有的電廠(電業局)實行分場、車間、科室主管,班組長實行民主推選,領導批準任命;有的單位成立服務公司,承擔食堂、托兒所、招待所、家屬工廠等生活服務的任務,進行獨立經濟核算與生產脫鉤,使生產單位集中精力搞好生產。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企業管理各個方麵都遭到了衝擊,直至一九七四年以後,才逐步恢複各級黨組織,實行黨委領導下的廠(局)長負責製和總工程師技術責任製,健全生產指揮係統;撤銷生產、基建、行政三大組,恢複計劃、基建、生產、財務、供應、人事、總務等職能機構。八十年代的體製改革逐步加強企業的自主權,要讓企業能按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經濟規律發展。

▓發電

“發電”是電力生產環節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搞好發電生產就是要保證電力企業安全、經濟、穩定運行。新中國建立以來的三十六年中,發電生產已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管理體係,並躋身於世界的先進行列。

一、生產的恢複與整頓

舊中國的發電設備全部是從外國買來的,設備陳舊、不壞不修、事故頻繁、經常停電,有些城市一停就是幾天沒有電。據不完全統計,一九四九年全國發電事故3200多次;機組設備普遍達不到銘牌出力,發電設備年平均利用小時隻有2330小時。

新中國建立以後,在民主改革基礎上發動群眾,對主、輔設備進行安全大檢查,把存在缺陷統統檢查出來,從而摸清設備的情況和問題,為修複工作做好了準備。

設備存在著缺陷“帶病”運行,是發生設備損壞造成停電事故的重要原因。各發、供電基層動員廣大職工獻計獻策,竭盡全力修複設備。大家把多年沒有動過的機組,逐台做好解體檢查,更換已經損壞的零件,消除隱患,清除爐管、凝冷器管的結垢,設法解決汽輪機、發電機、變壓器、油開關的漏油、振動、發熱、動作不良和出力不足現象。用二至三年時間,全國發、供電設備基本恢複了“健康”,使銘牌出力從一九四九年的74.6%提高到一九五二年的91.5%,設備利用小時由一九四九年的2330小時提高到一九五二年的3800小時。

設備是由運行人員操作的。為了防止錯誤操作和萬一發生事故手忙腳亂,造成事故擴大,一九五○年各發、供電基層單位,按照部頒有關文件,結合運行人員的操作經驗,先後製訂出汽輪機、發電機、鍋爐、變電設備、磨煤機、給水泵、除氧器等主、輔設備的現場運行規程,解決了無章可循盲目運行的現象。

此後,為保證運行安全,加強聯係配合,防止誤操作,先後推行“兩票三製”,即工作票、操作票、交接班製、巡回檢查製和設備定期維護的製度。使運行管理向規範化、製度化前進一步。

為減少事故的發生、提高工作人員的責任感和吸取事故教訓,各單位建立人身和設備事故的追查製。當發生事故後,及時組織有關人員調查事故前後運行狀況,分析造成事故的原因,分清事故的主、次責任者,訂出反事故措施,防止重複發生。還訂出事故的上報、彙報製度。到一九五○年,全國事故減少了52.5%。

二、設備檢修與改造

為保證電力設備能夠運行可靠,多年來一條重要經驗,是認真貫徹檢修規程,抓好預防性定期檢修,使設備的健康水平經常處於良好狀態,這是安全滿發和經濟運行的關鍵。一般來說大、中型鍋爐二至三年大修1次,汽輪機二至四年大修1次,小修每年2—3次,水輪機組三至五年大修1次,小修每年2次。預防性檢修必須做到應修必修,修必修好,機組不得帶病運行。檢修時要按照部頒規程要求,按項目對每個部件、零件進行檢查,發現和消除缺陷;掌握設備發生磨損、腐蝕、結垢和金屬材料老化劣化的規律;並有準備地完成反事故措施和設備運行完善化等技術改造任務;製訂檢修工藝標準和檢修質量標準,以不斷提高設備運行的可靠性和經濟性。

為了安排好預防性檢修的實施,各電管局、省局每年都把所管轄的發供電設備,排出一個大、小修次序的時間表,力爭按時開工並按照質量標準和預定的工作量完成任務,按時或提前重新投入運行。檢修開工之前要做好備品配件、原材料及技術上的準備。

貫徹檢修規程不僅要求保持運行的可靠,還要求使設備保持良好的效率逐步提高其經濟性,如采取措施降低鍋爐排煙溫度,保持汽輪機真空度,消除跑、冒、滴、漏,利用回收餘熱等以降低煤耗、電耗,降低成本。

在檢修設備的同時,為改善設備性能,按必要與可能,進行設備上的逐步改造,如有的鍋爐加裝除塵器,手工除灰改為水力除灰;汽輪機加裝膠球清洗裝置;發電機更換轉子套箍;拆除低效給水泵、風機換上高效設備;升壓變電站換上防髒汙型絕緣子;裝上磺化煤或離子交換樹脂的化水設備,拆除天然泡沸石水處理,使發電的安全、經濟水平顯著提高。三十多年來改造低效給水泵有450多台;改造各種低效風機3100多台,節電12億千瓦時。

搞好設備管理,不僅體現在設備的檢修方麵,而且也體現在設備的“填平補齊”與“配套成龍”,運行環境的改善,運行秩序的整頓等方麵。例如: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五年,上海、北京重型、東方等廠製造出18台質量粗劣的機組共87.5萬千瓦,分別安裝在分宜、馬鞍山、安陽、永濟等11個電廠,經過長時間的改進試驗,其中5萬千瓦機組的出力仍達不到銘牌,一九七八年不得不把這些機組降為4萬千瓦運行。一九七六至一九八一年又在清鎮、黃石、神頭、鯉魚江等7個電廠安裝7.5萬千瓦的“次高壓”即60公斤/厘米2(5.88兆帕)460℃機組14台,共102.5萬千瓦。這批設備,汽輪機、發電機和鍋爐的能力不相配;風機、給水泵等輔機是用5萬千瓦及10萬千瓦機組的設備湊起來的,也不配套。投運後因先天不足、故障多,幾經改進還是達不到出力,經分別進行試驗,把銘牌改為5萬—6.5萬千瓦。

三、建立健全規章製度

舊中國的發電設備,一般是中、低壓中小型的。當時因為技術封鎖,隻能看到製造廠的一般圖紙和簡單說明,還沒有經過嚴格審定能夠指導生產的運行規程。各生產設備的啟、停,負荷調整和事故處理,主要靠工人各自的經驗來操作,沒有文字規定。五十年代開始,各發供電基層單位按照部頒有關文件,結合運行人員的操作經驗,先後製訂出汽輪機、發電機、鍋爐、輸變電設備、磨煤機、給水泵、除氧器等主輔設備的現場運行規程和事故處理規程,經審批後實行。“一五”到“二五”計劃期間(即一九五三年至一九六二年),中國電力工業已製訂出版各種規程、規定、導則、製度等近200種,初步形成一套較完整的,包括發、送、變、供、用的規章製度。這是電力工作者與工人的實踐經驗相結合,用盡心血綜合各方麵的教訓取得的。“文化大革命”中,規章製度受到衝擊,有的單位把運行規程簡化成原則條文,結果是要求不明確,責任分不清,不能指導運行實踐;有的單位破而不立,形成無章可循的局麵,使管理混亂,事故增加。“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發電、送電事故率分別為0.79次/台和0.62次/百公裏;而“文化大革命”後的一九七七年,發電、送電事故率分別上升為2.41次/台和0.85次/百公裏,即分別增加205%和37%。

電力工業在實現能源轉變過程中,要經過上千台機械、電氣設備和複雜的控製、調節、保護係統,才能完成電的轉換;還要通過輸電、變電和配電係統,把電送到各行各業、千家萬戶。如果沒有各種專業的、綜合的、嚴密的規章製度,把大量設備和複雜係統有機地聯結起來,要實現安全發供電,是不可想象的。規章製度是實踐的產物,又是指導生產所必需的。七十年代後期開始恢複規章製度,大部分行之有效的規程、規定等幾經補充、修訂、再版和重申,繼續沿用至今。

在生產中還必須建立崗位責任製。從“一五”計劃時期開始,各基層就建立了總工程師負責製,職能機構貫徹技術責任製。各分場按照生產設備的自然分布劃定生產區域,各區域內設若幹工作崗位,每個運行崗位的任務都做出明確規定。如對各台運行設備的巡視、檢查、操作及運行指標等都提出具體內容要求,作為崗位責任製落實到人。從而做到層層負責、各司其責,人人有專責、事事有人管,消除了無人過問和無人負責現象。使運行管理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廣大工人和技術人員自覺加強了學習,提高技術業務和責任心,安全、經濟運行得到了改善。

四、糾正兩次超銘牌運行

從一九五○年開始編定、貫徹運行規程,推行定額管理和崗位責任製以來,生產逐漸步入正軌,發電量逐年增長。到一九五七年全國發電事故為354次。全國發電事故率為2.47次/台。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年“大躍進”期間,電力工業受到“反右傾、反保守”浪潮的衝擊,為了彌補當時的缺電,反映在生產運行上是批判規章製度,破除“清規戒律”,提倡拚設備,搞超銘牌運行,使設備嚴重損壞,大麵積停電、火災和傷亡事故大量增加。一九六○年全國發電事故達到3902次,全國發電事故率達8.84次/台。比一九五七年全國發電事故次數猛增10倍,全國發電事故率增加257%。

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五年是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的三年。電力工業在調整中重申執行各項規章製度,修複損壞的設備,狠抓“三基”即基層建設、基礎工作和基本功訓練。經過廣大職工的努力,電力生產運行趨於穩定,事故大大減少。一九六五年是調整時期最後一年,全國發電事故降到473次,比一九六○年下降7.3倍;全國發電事故率降到0.79次/台,比一九六○年降低10倍。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這次運動並沒有接受一九五八年以來搞“瞎指揮”的教訓,為了解決嚴重的缺電問題,又提出“衝破銘牌禁區”,實現“一廠變一廠半”的口號。有的電廠在盲目超銘牌運行時,不講科學,不認真做試驗分析,恣意改造設備,造成設備的嚴重損壞。據不完全統計,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四年間,有38台發電機燒損,計112萬千瓦。超銘牌運行還導致汽輪機隔板、噴嘴損壞,鍋爐爆管,變壓器燒毀。到一九七六年,全國發電事故上升到3264次,比一九六五年增加5.9倍;全國發電事故率一九七六年達到2.46次/台,比一九六五年增加2.1倍。為糾正這次錯誤,各地電力企業又做了許多整頓和恢複工作,才逐步扭轉了生產上的被動局麵。

這兩次否定規章製度、不尊重科學的盲目超銘牌運行,其結果是破壞了生產力、損壞了設備,人身傷亡嚴重,浪費了人力、物力和財力,使中國電力工業遭受重大損失,拖延了電力工業的發展進程,這是兩次深刻的曆史教訓。

五、抓省煤節電,開展競賽評比

五十年代以來,各發供電基層單位動員廣大職工,動腦筋想辦法,提合理化建議,開展增產節約,為節省每公斤鋼材、每公斤煤炭、每度電和每滴油而努力;還按照廠內各台機組熱效率的優劣,實行經濟調度,發揮機組的經濟潛力。在實行經濟定額管理的基礎上組織運行班組之間或同型機組之間的小指標競賽;供電部門進行反竊電鬥爭,並推行經濟運行,使省煤節電取得顯著成效。到“一五”時期末的一九五七年底,全國500千瓦以上機組的發電煤耗率為604克/千瓦時,廠用電率為7.17%;比一九四九年全國發電煤耗率1020克/千瓦時,廠用電率9.75%,分別下降41%和26.4%。

“文化大革命”期間,省煤節電工作廢弛。雖然六十年代初投運了一批高壓以上大中型機組,但經濟指標下降不多,有的還有上升。以一九七六年與“文化大革命”剛開始的一九六六年比較,全國高壓火電機組由38%,增加到54%,而全國供電煤耗率僅下降11克/千瓦時;全國線損率卻由7.73%增加到10.32%,上升34%。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濟運行重新得到重視,各基層單位加強了節能管理並不斷引向深入,使大型經濟性能好的機組帶基本負荷,並加強經濟指標的管理,按照國家下達的指令性計劃,分解為各基層應承擔的小指標,落實檢查與考核,以保證大指標的完成。在供電節能上,對輸變電設備進行測算,摸清線損率的構成,各供電局實行線損的分線核算、組織用電監察、加強計量表計的管理等,使全國線損率逐步下降,從一九七六年的10.32%降到一九八五年的8.18%,即降低20.7%。

以增產節約為內容的競賽、評比和交流活動,是發動群眾、改變生產麵貌、推動技術進步、動員廣大職工完成任務的有效形式。五十年代以來各發供電基層單位,先後開展“比先進、學先進、趕先進、幫後進”的勞動競賽,使安全、經濟生產取得好成績。

七十年代國產機組漸漸增多,在同類型機組的廠與廠之間,開展了廠際競賽評比活動,最初從12.5萬千瓦機組之間開始,以後,20萬千瓦機組和30萬千瓦機組之間的廠際競賽也組織起來,這對提高運行水平,降低消耗起到了很大作用。

發展供熱,降低能耗,改善環境。中國從五十年代中期開始建設一批裝有背壓式或抽汽式機組的熱電廠,向棉紡、鋼鐵、化工等企業供電和供熱。供熱機組的熱能轉換效率比凝汽機組高得多,一般可達65—75%。到一九五八年中國擁有供熱機組80萬千瓦,年供熱20.947拍焦;到一九八五年底6000千瓦及以上供熱機組容量增加到557.25萬千瓦,年供熱量382.15拍焦,使全國機組的總熱能轉換效率由28.4%提高到35.07%,節省了大量能源。

過去電廠供熱的主要對象是工業企業生產用汽,少量兼供民用。中國大部分地區處於溫帶,一般采暖時期不長,東北、西北、華北一些城市因城市供熱改造費用高,冬季都用小鍋爐供暖,電廠供熱發展較慢。八十年代以來,國家決定發展供熱以節約能源,減輕汙染,改善人民生活,有條件的電廠實行熱電聯產,加快了城市實行熱化的步子。除新建、擴建工程裝設供熱機組外,有的電廠把原有的凝汽機組加以改造。一九七四年北京熱電廠從1台10萬千瓦機組中引出低壓蒸汽增加供熱能力;沈陽熱電廠使中型機組降低真空度,提高凝汽器的排水溫度,冬季向工廠和居民區供熱水采暖,過了采暖季節再改回來仍按凝汽方式運行。從一九八○年以來,沈陽、哈爾濱、撫順、佳木斯、北京、天津、大同、鄭州、上海等許多城市發展供熱,停用冒黑煙的小鍋爐,在改善環境、節約能源等方麵取得了較好效果。

六、管好用好火電大型機組

到一九八五年底,1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已增加到210台,3090萬千瓦,占全國火電設備容量的50.96%。大型機組的運行較穩定,平均利用小時達5500小時以上。這些大型設備是中國電力工業的主力機組,它對各電網的安全、經濟和穩定運行起著決定作用。

為充分發揮大型機組作用,在運行上,使大型經濟性較高的機組主要帶基本負荷,保持在95—100%銘牌出力下運行,可取得較好的經濟性和可靠性。

有的電力係統中水電很少,調峰能力不足,除考慮裝設抽水蓄能機組外,還試用汽輪機組調峰。例如高井電廠在燒煙煤的10萬千瓦機組上,辛店電廠在燒油20萬千瓦機組上,進行多次深入細致的試驗分析,取得了用於調峰的經驗,比用中壓機組調峰,提高了經濟性和適應電網負荷變化的能力。

為使大型設備操作靈活可靠,進入八十年代,20萬千瓦及以上的機組都配有較先進的自動控製裝置,有的還配備具有事故追憶、過限報警和數據打印記錄多功能的微處理機。一般都裝有汽輪機安全監測係統和鍋爐自動點火、滅火保護裝置等。這些自動控製和自動保護對提高機組的運行安全可靠,起著人力所不能及的作用。

大型高溫高壓以至亞臨界參數鍋爐,對補充水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直流鍋爐的給水品質必須極為純淨,這就要求化學水處理、分析檢測技術和管理達到更高水平,使汽水品質保持合格,熱力係統不發生腐蝕、積鹽、結垢現象。中國五十年代各電廠采用的水處理是天然泡沸石和磺化煤鈉離子交換,七十年代開始推廣陰、陽離子交換的固定床和混合床,與當時世界水平相當。七十年代後期已掌握先進的電滲析和反滲透技術,水處理實行程序操作和給水加藥自動化等,在電廠中都得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