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工業經濟效益
▓電力工業的特點及其經濟效益的評價
電與其他能源相比較,有許多突出的優點:它適宜於大量生產,集中管理;它可以遠距離輸送,幾千公裏的距離,瞬息即可送到;它使用方便,易於控製;它是最清潔的能源,不汙染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電力的用途將愈來愈廣泛和深入。
電力工業是資金密集型的行業。固定資產占全部資金的95%左右,生產自動化程度和技術裝備水平要求高,並且還要投資建設整個生產和流通環節相適應的發電、送電、變電、配電和營業銷售等整個電力係統。因而建設投資多、工期長,特別是建設大型水、火電站和遠距離的送變電設備,需要投資多。同時,擴大生產能力主要靠外延式,提高經濟效益要更多地依靠采用先進的高效率的裝備和更新技術。
根據電力工業的特點,評價電力工業經濟效益首先必須堅持社會經濟效益高於企業經濟效益的原則。從經濟價值上看,1000瓦時電的價格平均是6分5厘,利潤是1分左右,而1000瓦時電用在工業上創造的社會產值全國平均是3元,社會產值是企業產值的46倍,利潤是50倍。如果由於電力企業發生事故而突然停電,對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的損失和影響是難以估量的。所以,電力工業少發1000瓦時的電所減少的企業經濟效益和所損失的社會經濟效益是不可比擬的。因此,電力工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發生矛盾時,應無條件地服從社會整體利益。例如,當電力的發供電安全和經濟效益發生矛盾時,要首先保證安全;當水力發電和防洪、灌溉用水發生矛盾時,要發電服從防洪、灌溉。評價電力工業企業的經濟效益時,安全生產指標和電壓、頻率合格率等質量指標應有否決權。這也是電力工業企業長期堅持安全第一方針的主要原因。
其次,生產方式和經營規模不同的電力企業,其經濟效益有很大的差別,應按照同類型的企業進行橫向比較和評價。
如同樣是火力發電廠,由於其發電設備的容量、型式、蒸汽參數不同,其經濟效益的差異亦很大。高溫高壓蒸汽參數的發電機組的經濟效益比中溫中壓參數的機組一般高15%左右,而亞臨界蒸汽參數、中間再熱式發電機組的經濟效益,比高溫高壓參數機組效益又高15%左右。供熱式發電機組又比凝汽式機組效益高。
又如不同電源結構的電網企業,由於其水力發電、火力發電電源的構成比例不一樣,火力發電的燒煤、燒油燃料構成不一樣,經濟效益亦有很大差別。
再如由於地理位置不同,受價格因素的影響,經濟效益亦有差別。比如,東北地區的電價比關內地區低,企業之間盡管生產設備和經營管理水平相同,經濟效益亦大為不同。不同區域的發電廠,由於燃料價格和運輸費用差別很大,盡管發電煤耗率相同,但經濟效益相差很多。
▓電力工業經濟效益的演變
一、恢複時期和“一五”時期的經濟效益(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七年)
新中國建立後,全國電業職工用了三年的時間,恢複了被戰爭破壞了的電力設備,電力工業的生產建設和經濟效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與提高。到一九五二年底,發電裝機容量為196.4萬千瓦,比1949年增加了11.5萬千瓦,增長了6.2%,而發電量卻增長了68.5%。這主要是因為在三年恢複時期修複了殘舊和被戰爭破壞的發供電設備,恢複銘牌出力,提高了設備的可用率,並從老工業城市拆遷了一部分設備支援新興的工業城市。經濟效益的提高主要表現在:(一)恢複了30萬千瓦的發電出力,相當於增加了30萬千瓦的發電能力;(二)提高發電設備利用小時。一九四九年全國發電設備利用小時為2330小時,到一九五二年即達到3800小時。由於利用小時提高,多發電28.9億千瓦時;(三)主要經濟技術消耗指標有所降低。發電廠供電煤耗率由一九四九年的1130克/千瓦時降到一九五二年的785克/千瓦時;發電廠廠用電率由一九四九年的8.28%降到一九五二年的6.17%;電網的線路損失率由一九四九年的22.35%降到一九五二年的11.29%。
從一九五三年“一五”計劃的建設開始,到一九五七年的經濟效益主要表現在:(一)新增發電設備267萬千瓦;全國發電設備總容量達到463.5萬千瓦,比一九五二年增長了1.36倍;(二)發電量達到193.4億千瓦時,比一九五二年的72.6億千瓦時增長了1.66倍,平均每年增長21.9%;(三)供電煤耗率達到651克/千瓦時,比一九五二年的785克/千瓦時下降了134克/千瓦時,平均每年下降26.8克/千瓦時,節煤135萬噸;(四)線路損失率達到8.01%,比一九五二年降低了3.28個百分點,相當於節約電量4.2億千瓦時;(五)一九五七年實現利潤4.6億元,比一九五二年的0.8億元增長了4.75倍;(六)銷售每一千瓦時電能的利潤由一九五三年的2.038分增加到一九五七年的3.175分,增長了56%;(七)售電成本亦由一九五三年的每一千瓦時電3.749分降低到一九五七年的2.836分,降低了32.4%;(八)發電設備利用小時,一九五二年為3800小時,到一九五七年已達4794小時,增長了26%。
這個時期的經濟效益詳情如表。
二、“大躍進”時期的經濟效益(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年)
一九五八年迅速掀起了“大躍進”的浪潮。電力工業要當“先行官”,必須要千方百計地快裝機、多發電,才能滿足需要。因而被迫采取了一些破除規章製度、“敢想敢於”的急於求成的錯誤做法。基建上搞起了“先上馬、後加鞭”的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的“三邊”工程;生產上采取了超銘牌出力、多發電、多供電的措施。
“大躍進”使得電力工業的實際經濟效益大大下降了。到一九六一年時已到了崩潰的邊緣,被迫進行了五年的整頓。
然而,表麵看來,“大躍進”時的經濟效益指標卻是“十分驚人”的:(一)一九六○年的電力工業總產值36.8億元,為一九五七年8.5億元的433%,翻了兩番多,年平均增長速度為63%;(二)一九六○年的發電量達到了594.24億千瓦時,為一九五七年的300%,翻了一番多,年平均增長速度為45.5%;(三)一九六○年的銷售收入達到37.7億元,為一九五七年的426%,翻了兩番多,年平均增長速度為62%;(四)一九六○年的實現利潤和上繳稅金分別為一九五七年的461%和476%,都翻了兩番多,三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67.3%和68%;(五)供電煤耗率一九六○年達到600克/千瓦時,比一九五七年的651克/千瓦時下降了51克/千瓦時;線路損失率一九六○年為7.11%,比一九五七年的8.61%下降了1.5個百分點。
其他經濟效益指標也都有所提高。這個時期的經濟效益詳情如表。
三、調整時期的經濟效益(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五年)
三年“大躍進”,耗盡了電力工業的後勁,傷了元氣。一九六○年生產設備事故發生了5216次,比一九五七年的857次增加了5倍多,發電事故率8.84次/台·年,為一九五七年的3.6倍,創曆史最高紀錄。
中共中央於一九六○年九月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電力工業即從一九六一年開始轉入調整時期。從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五年,經過五年的調整,工業總產值、發電量、供電煤耗率、火力發電成本等指標都已超過一九六○年的水平。但是銷售收入、線路損失率、實現利潤、上繳稅金、資金利稅率、流動資金周轉天數、百元產值占用流動資金、售電單位利潤、售電單位成本等主要指標均未達到一九六○年的水平。
這個時期經濟效益的詳情如表。
四、“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經濟效益(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
到一九六六年,電力工業經過五年的調整和整頓,生產建設和企業管理都已走入正軌,上半年各項經濟技術指標都已接近和超過了曆史最好水平。但是,“文化大革命”又使電力工業處於混亂之中。由於電力工業安全第一的方針已深入人心,廣大職工深知電力工業安全的重要性,對林彪、江青一夥破壞生產的行徑自覺地進行抵製,這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沒有一個發電廠發生“停電鬧革命”的根本原因。正是因為電力工業具有公用事業的特點,任何情況下國計民生都需要電力的供應,所以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電力工業還是向前發展的,但是經濟效益卻大大下降了,隻是勉強地維持著發電供電而已。
“文化大革命”十年,雖然一九七六年的產值和產量比一九六五年分別增加了1.82倍和1.42倍,但是,實現利潤僅增加了1.24倍,成本利潤率則下降了55%,產值利潤率下降了44%,售電單位利潤下降了45%,銷售利潤率下降了40%,售電成本增加了23%,線路損失率從一九六六年開始一直上升,一九七六年達到10.32%,倒退到一九五三年的水平。一九七六年,全國火力發電設備中的高溫高壓機組的比重,已由一九六六年的41%提高到60%,單機容量10萬千瓦以上的高效率大型發電機組的比重亦由一九六六年的8%提高到35%,這都是降低發電煤耗率的最有利因素。但是,一九七六年6000千瓦以上火電廠的發電煤耗率比一九六六年的發電煤耗率還高7克/千瓦時,相當於一九六五的水平,倒退了十年。全國發電廠的供電煤耗率從一九六七年開始到一九七二年六年時間一直在502克/千瓦時至505克/千瓦時之間徘徊,都沒有達到一九六六年的水平。
這個時期的經濟效益詳情如表。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電力工業遭到嚴重的摧殘,突出的問題是:
一是全國性的嚴重缺電。一九七五年估計全國共缺電500萬千瓦左右,其中東北電網缺100多萬千瓦,華東電網和京、津、唐電網缺100多萬千瓦。實際上這是一個縮小了的估計數。
二是已投入生產的發電設備中有10%的設備達不到銘牌出力,其中由於設備嚴重失修而限製出力的約140萬千瓦;由於設備製造不良和配套不全而限製出力的約120萬千瓦;由於基建尾工未完和送電線路不配套的約140萬千瓦。這400多萬千瓦發電設備需要填平補齊和技術改造才能達到銘牌出力。
三是電力工業內部比例失調。發電、送電、變電設備不配套。據統計,全國缺少送電線路1000公裏,變壓器1000萬千伏安,無功補償設備500萬千乏,因而造成各電網電壓低、送電線路和變壓器過負荷的現象十分嚴重,有的電網樞紐點的電壓比額定電壓低10%至20%,有的低30%以上,造成用戶燒毀電動機的情況相當嚴重。
四是更嚴重的是企業管理混亂,勞動紀律鬆弛,上下無人負責,事故頻繁,設備嚴重失修,經營管理和經濟效益根本無人過問,營業銷售方麵漏洞百出。一九六五年全年電力生產發生事故1236次,之後逐年上升,一九七六年達到5735次,增加了3.6倍,其中發電事故增加了5.9倍,實際上,事故次數遠不止這些。
五、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經濟效益(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五年)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工農業生產和各項建設都呈現新的發展形勢,電力不足的矛盾更為突出。估計全國缺電近30%,缺少發電設備約1200萬千瓦時,缺少電量約400億千瓦時,加快電力建設速度已勢在必行。在當時的情況下,電力工業提出以整頓生產秩序為重點,各項技術經濟指標以達到曆史最好水平為目標,進行了恢複性的企業整頓工作。
通過三年實施技術改造和完善化措施,到一九八○年恢複發電設備出力400萬千瓦;通過對發供電設備的恢複性大修,設備完好率逐年上升,到一九八五年全國發供電設備完好率在95%以上。
電能質量也有了顯著的提高。到一九八一年全國21個重要電網的頻率合格率達到99.6%,電壓合格率達到96.5%,其中11個百萬千瓦以上大電網的電壓合格率達到99.5%。一九八五年全國各大電網的頻率合格率已達到99.5%,超過了國家規定的98%的要求。
電力工業有了巨大的發展,經濟效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電力工業總產值一九八五年比一九七六年增長了98.8%,平均年增長率7.9%;一九八五年的發電量為一九七六年的2.02倍,平均年增長率8.1%;一九八五年的銷售收入為一九七六年的2.2倍,平均年增長率9.14%;一九八五年實現利潤為40.8億元,為一九七六年的1.09倍,平均利潤年增長率0.97%。九年中,有四個年度的利潤年增長率是負增長,一九八五年的實現利潤低於前八年的水平。
▓電力工業三十六年經濟效益的評價
從新中國建立以來三十六年的經濟效益指標中,可以看出以下幾個問題:
(一)除少數年份外,發電量的增長和實現利潤的增長,基本上是同步的。但從一九八○年以後利潤增長開始下降,出現負增長率,一九八五年的實現利潤低到低於一九七七年的水平。
(二)電力工業最大的實物消耗指標供電煤耗率和線路損失率三十多年來基本上是下降的,隻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供電煤耗率十年徘徊、降低甚微,線路損失率反而大幅度上升。
(三)電力售電單位成本由於燃料價格的增長而逐年上升,特別是從一九八二年以後上升速度加快,到一九八五年達到42.95元/千千瓦時。同時期的標準煤單價已由一九七七年的44.8元/噸上升到一九八五年的69.21元/噸,增長了54.5%,影響售電成本增加32.6%。相應的每千瓦時的利潤亦由一九七七年的2.45分降到一九八五年的1.22分。而曆史上售電單位利潤最高的年份是一九六○年為4.43分/千瓦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