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質工作 概述

一、中國的海洋地質環境

地球上海洋的麵積約3.62億平方公裏,占地表總麵積的70.9%。大洋下的地殼為輝長岩質層(亦稱矽—鎂層)及其上複的沉積層組成,厚度一般為5—7公裏,稱為洋殼;在這裏沒有褶皺形成的山脈,沒有古老的岩係和沉積岩,主要是中生代以來的岩係,並存在著許多斷裂帶。介於洋殼與陸殼,也就是介於大陸與大洋之間的區域為地殼過渡帶,稱為大陸邊。大陸邊包括大陸架、大陸坡、大陸基、島弧和海溝。

海洋的底麵稱為海床或洋底,底麵以下稱為底土,底土是指自底麵以下直達地心的塊體。在海床上和洋底底土中儲存有豐富的地質資源,石油、天然氣、砂礦、磷灰石、建築砂石、多金屬結核、多金屬軟泥、地壓地熱田、以天然氣水合物形式出現的天然氣藏、鈷結殼、塊狀硫化物等等,分別存在於海床或底土的不同部位。據估算,在水深200米以內的淺海海域內,石油遠景地質儲量預測有2500億噸,占世界油氣總儲量的30%;八十年代以來,在水深3500多米的海域內,仍發現有油氣蘊藏。另外,還發現儲量巨大的地壓地熱資源中所含有的天然氣及冷水沉積中的天然氣水合物下的天然氣藏。多金屬結核的遠景儲量也十分巨大,據估算僅在中太平洋海域即可達7萬億噸。

中國大陸東緣與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相接,除渤海外,其餘的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所環繞並由狹窄的出口連接到太平洋,構成了半閉海的地理環境。台灣島東岸鄰接太平洋,是中國大陸唯一的同開闊洋麵直接相連的通道。4個海的麵積有472萬多平方公裏,其中渤海7.7萬平方公裏,平均深度為18米,最深處約70米;黃海38萬平方公裏,平均深度42米,最大深度140多米。渤海和黃海完全是大陸架。東海77.3萬平方公裏,外沿為日本列島和琉球群島,東海大部分為大陸架區。大陸架主要同中國大陸相連,向東緩緩傾斜;大陸架同日本列島、琉球群島以衝繩海槽相隔,衝繩海槽呈長條狀,海槽麵積約10萬平方公裏,北淺(600米左右)南深(最深2719米)。南海麵積350多萬平方公裏,外沿為菲律賓群島、加裏曼丹島、蘇門答臘島。南海的北部及南部均存在有廣闊的大陸架,中部則是一個近似菱形深海盆地,深度最大可達5559米。中國的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均位於深海盆地周緣。東沙、中沙、西沙、南沙中約有280多個島嶼、礁、灘和沙洲,但出露水麵的僅有50餘個,其餘均為暗礁、暗灘和暗沙。中國大陸的海岸線長約18400公裏,沿海島嶼眾多,單個島嶼麵積大於500平方米以上者有6500多個,島嶼岸線總長14200多公裏。與中國鄰接的這4個海洋的海床及底土均蘊藏有豐富的礦藏。在中國大陸架區已發現幾個大型含油氣盆地——渤海盆地、南黃海北部盆地、南黃海南部盆地、東海盆地、珠江口盆地、瓊東南盆地、鶯歌海盆地、北部灣盆地等。這些盆地基本上都已經鑽探證實含油。在幾個海區及海岸帶,均見有稀土金屬礦物碎屑或有色金屬礦物碎屑富集地段,在渤海、黃海海床和濱海可能賦存有金剛石及其他貴金屬的富集區,它們均有可能形成有開采價值的砂礦床。在深海盆地,則見有小粒多金屬結核和富鈷結殼。另外,在個別海區見到地熱異常點,鑽井過程中遇有高壓高溫含甲烷的淡水層。在地質科學研究方麵,4個海區都具有重要研究價值。例如東海、黃海、渤海分別是長江、古黃河及現代黃河的入海處,具有進行沉積學研究的重要意義;黃海、東海、南海都是台風盛行區。全世界每年形成的台風(包括颶風等)有30%要經過這3個海區,大氣的這種劇烈運動對水體的運動乃至沉積作用和地質災害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這4個海區以及2.4億平方公裏的國際海底,是進行海洋地質調查的良好場所和有希望獲得豐富礦產資源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