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漢高帝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一百九十六年春,漢高帝禦駕親征,定鼎中原後,又討平了“叛亂”的陳豨集團。剿滅了梁王彭越。在大獲全勝之後,回到京城長樂宮。他準備休息幾個月,再去蕩平剩下的幾個異姓王。當初在掃滅秦楚的大戰中,要依靠這些彪悍武夫,唯恐他們不為自己賣命衝殺,那時用得著他們,相互之間就稱兄道弟;對有功者一日三封,賞賜有加,高帝從來不惜任何王侯爵位,封官賜爵從不吝嗇,總讓他們服服帖帖,甘心為漢家天下衝鋒陷陣。如今中原逐鹿,贏家輸家已成定局;矛盾性質也隨形勢變化而發生變化。高帝對待這些功臣猛將的態度也就變了。為了維護既得皇權的統治——天下的大利,這些魯莽勇猛之徒也就成了漢皇帝的眼中釘,肉中刺。他們割據地方,勢力龐大,擁兵自重,自成體係,對中央皇權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威力。到了此時,漢皇高帝又恨透了這些異姓王。他聽從陳平的韜略:一是防止他們聯合起來成為一體,如果聯合起來造反,那就危險了。然而這些武夫,互相之間誰也不服誰,相互小覷,尿不在一起。第一要除了韓信。現在軟禁了韓信。也就消除了可以領軍的人物,根本沒有頭腦人物,這群亂臣聯合起來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隻要加強警戒,搞好諜報,對他們相互之間的關係,加強離間工作,便可放心了。便可利用群龍無首的形勢各一擊破。二是利用心戰,逼他們造反,為高帝出兵剿滅異姓王提供借口。漢高帝料定秋後必然又有叛王造反。
漢高帝怎麼這樣神?料定秋後定會有異姓侯王叛變呢?一是統領人物韓信已經被殺。有對目前形勢有利的一麵,但也教訓了諸異姓王:漢皇遲早會拿功臣下手,不可心存僥幸。
原本韓信與陳豨合謀,陳在外作亂,韓在京靜觀形勢。但陳豨失敗被殺。韓信的恩人和保薦人蕭何。就說服韓信:你要去宮中恭賀高帝討平叛亂取得了勝利。這樣做對你大有好處:一者可以表白自己絕對忠誠,並無反意;二是可以改善與漢皇的關係,表明自己願意安分守己,擁護大漢天子的權威。韓信果然聽從了蕭何的支招,不再說“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死”的韓氏涼話,發誓從新做人。
然而,為時已晚,蕭何將韓信入宮朝賀的消息告訴了呂後。正應了那句民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年月下追回韓信,築壇拜將是他的推薦,現在置韓信於死地,讓他去送死,又是蕭何的支使。果然韓信一進長樂宮,就被伏兵斬殺於鍾室。然而韓信那句名言卻傳遍天下,幾乎成了中國曆代封建帝王開國之後,所普遍采用的規律性行為方式。韓信的那兩句著名言論的傳播,足以警示異姓諸王:漢帝統一,功成名就之際,就是功臣武將腦袋搬家之時。他們能不百般提防?能不趁秋日到來之前造反嗎?
漢高帝判斷秋後諸王要反,還有一個根據,那就是:漢高皇後呂雉已經分發了一劑催促異姓王造反的神藥。原來漢高帝征討彭越時,並未拿到梁王造反的真憑實據,並未清楚這位消滅項羽,立有汗馬功勞的悍將是否真要叛亂,梁王彭越未經反抗,就被高帝囚於階下。他對漢高帝一再表白自己的忠心,未有謀反之意,哀求高帝寬恕。高帝覺得他怪可憐的,便下令饒他不死,發配到巴蜀,不得再回中原。直到老死於異地他鄉。彭越免死,自然高興,收拾行裝連帶家小向巴蜀進發。然而,梁王世路艱險,命途多舛,躲過初一,還有十五,此時“恰好”遇到呂後巡狩的車隊。呂後雖出身於鄉村婦女,但隨高帝起義,屢見人間之廝殺,其心已鐵;以後又全家被項羽俘獲,當了幾年人質,從此心理狀態大變。好忌廝殺,心狠手辣,處理問題不留尾巴,一向趕盡殺絕,酷虐無情。她遇到彭越如獲至寶。當即全家下獄,定讞為反臣:彭越斬首示眾,並夷滅三族。而且將梁王屍體做成肉醬,這在古代叫做“醢”。這東西類似於當今的罐頭,當時沒有密封技術,隻能多放鹽巴。這還不夠,呂後命令,將“醢”分發給了韓王信(並非是已死的那個韓信,而是另外一個人),燕王廬綰,淮南王黥布……。雖然這些人連年征戰,戰場上殺人如麻。但要吃這種梁王屍體做成的肉醬,怕也是膽怯心虛。不能下筷的。這實際上是一種心理戰;肉醢,預示著異姓諸侯的前景和他們的結局,預示將來他們的下場也會如此這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