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地質工作(2 / 2)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鈾礦地質工作的顯著變化是進一步根據客觀地質規律,調整力量部署,加強成礦遠景區、帶的地質評價工作。把擴大老礦區,開辟新基地,探索、突破新類型作為新時期鈾礦地質工作的基本任務。經過五年工作,圈出了一批成礦條件較好的遠景區,發現了一批有較好前景的鈾礦點。

從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地質部的廣東七○五隊勘探了南雄201礦、仁化211礦,四川四○五隊勘探了若爾蓋510礦等大型鈾礦床,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201鈾礦床是花崗岩斷裂破碎帶的中低溫熱液充填交代型單鈾礦。一九五九年發現,一九六○年評價勘探,曆時五年,一九六四年底結束工作。該礦礦石品位富、礦體集中、埋藏淺、選冶性能好、水文地質條件簡單、開采技術條件良好,85%的儲量能為礦山開采利用。礦山上馬後,僅半年時間即投入生產,是重要原料基地之一。

211鈾礦床,也是花崗岩斷裂破碎帶中的中低溫熱液充填型單鈾礦床,一九五八年發現。南嶺區調隊、二機部三○四地質隊、廣東地質局七四二隊先後進行過工作。一九六四年八月以後,正式轉入評價勘探。廣東地質局七○五隊覃慕陶等從實際出發,在超過200米的花崗岩體深部,先後對45條礦化蝕變帶進行了評價,從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九年,平均每年向國家提交相當於一個大型鈾礦的儲量。該礦礦區交通方便,礦體集中,礦石物質成分簡單,有害雜質較少,易於選冶,水文地質條件也比較簡單,探明的鈾儲量是中國已知最大的花崗岩型鈾礦。一九六九年,該礦即已投入開發生產。

510鈾礦區位於四川、甘肅、青海三省交界處。鈾礦產於中誌留統的矽質岩、灰岩和矽灰岩中,有南北兩個含礦帶,含礦帶中的礦體一般長數米至百餘米,向深部有變富變厚趨勢;礦石品位一般在0.1%以上,礦體常成群出現。一九六五年,四川地質局四○五地質隊在此工作,陸續圈出3個礦區、14個礦段,證實是一個品位富、綜合利用價值高的大型鈾礦。

三十多年來,在各省、區幾乎都開展了不同程度的鈾礦普查勘探工作。截至一九八四年底,共完成普查麵積近300萬平方公裏,航空放射性測量麵積達154萬平方公裏,發現了數以萬計的放射性異常點、帶和數以千計的鈾礦化點,探明了183個鈾礦床。地質部門提交了12個礦床,提交工業儲量占全國鈾礦總儲量的8.89%。

中國大陸已有22個省、區探明有鈾礦儲量,其中江西、廣東、湖南、廣西4個省、區,是主要的鈾礦資源基地。

總之,三十多年來,中國鈾礦地質工作者不僅向國家提交了可觀的鈾礦儲量,而且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提高了鈾礦地質科學研究水平,對中國鈾礦的類型、成礦特點和鈾礦遠景區,都有了較深入的認識。對已探明的鈾礦,進行了初步總結,劃分成9種類型,其中花崗岩型、火山岩型、砂岩型和碳矽泥岩型是最重要的。

四大鈾礦類型探明的儲量約占中國鈾礦總儲量95%,其他類型鈾礦隻占5%。全國鈾礦遠景區主要分布在粵北—贛南、湘東南、浙閩沿海、川西北—甘南、塔裏木盆地北緣、華北地台北緣、滇西、黑龍江等地區。這些鈾礦遠景區是今後鈾礦地質工作的主要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