鈾礦地質工作(3 / 3)

八十年代以來,石油工業部在掌握了東部地區複式油氣藏分布規律和勘探方法的基礎上,在遼河、大港、華北、勝利、中原等5個油區發現了15個規模較大,儲量相對集中的複式油氣聚集帶(區),並打開了向渤海灣盆地5000米以下深層油氣勘探領域。

在內蒙古二連盆地中,找到3個新的含油帶,有16個構造獲得工業油流。

此外,地質部在江蘇泰興黃橋地區發現了國內最大的高產二氧化碳氣田。鬆遼盆地德惠凹陷萬金塔構造萬5井獲二氧化碳工業氣流夾凝析油。

二、主要成就

(一)油氣普查勘探為中國石油天然氣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資源保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油氣普查勘探工作的規模是空前的。截至一九八五年底為止,石油地質調查麵積約為300萬平方公裏,占全國沉積岩分布區麵積的67%。共發現陸相中新生代盆地340多個(大於1萬平方公裏的有61個),其中的30多個盆地進行過鑽探。在15個盆地的33個含油氣區(帶)中發現油田253個,天然氣田78個,全國已建成了17個油氣生產基地。在全國的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內發現了油氣資源,另有50個盆地已見到油氣顯示。由於這些油氣田的發現和開發,中國原油產量已從五十年代初期年產12萬噸提高到一九五九年的300萬噸以上,一九六三年達到648萬噸,實現了石油的基本自給。粉碎“四人幫”以後,中國陸地和海域的油氣普查勘探,都接連取得了許多重大的突破,一九七八年原油產量超過1億噸大關,一九八五年達到1.24億噸,天然氣產量為128.3億立方米。油氣在中國的能源構成中,已從五十年代初期的1.9%上升到一九八五年的24%。

(二)石油地質科學研究成績卓著。

中國的石油科研隊伍從中國的基本地質特征出發,運用先進的地質理論,研究含油氣盆地的形成和發展、沉積環境和構造、生儲油岩特征以及油氣藏形成條件、類型和分布規律,都取得了卓著的成果。

早在五十年代前期,李四光、孫殿卿等運用地質力學理論與方法,提出“構造體係控製著含油氣盆地內油氣的生成、運移、聚集、擴散”的一套理論觀點,為全國的油氣普查戰略部署和選定油區指出了方向。通過多年來的找油實踐,已在中國東部新華夏係沉降帶內,相繼發現了一係列的油氣田。黃汲清從多旋迴構造理論出發,提出多旋回的成盆作用和沉積作用控製著盆地內多種類型油氣藏的形成、保存及分布規律,認為這是中國中、新生代陸盆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既擴大了找油氣的領域,同時也帶來了研究沉積、構造的複雜性。朱夏等從構造體製的改變,研究盆地分布規律及形成機製,指出中國古生代盆地的形成和分布,受地槽—地台構造體製控製;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和分布,受板塊構造體製控製。他提出了不同時代盆地形成機製和類型(原型)以及評價程式,並結合多旋迴構造理論,著重研究了大陸板塊內部盆地的形成及其與油氣分布的關係。上述論點以及張文佑等從斷塊構造的角度提出“定凹探跡”和“定凹探隆”的論點,陳國達地窪找油氣等理論,對研究中國油氣盆地的形成和分布規律,確定找油氣的部署,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中國眾多的沉積盆地中,陸相地層的分布占有很大的比例。在本世紀初期,有的中外地質學家曾提出過“中國貧油”的論點。因此,如何認識陸相地層同生油的關係,對於指導中國油氣勘查和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一九二八年李四光指出“美孚的失敗,並不能證明中國沒有油田可辦”。一九三五年他在英國講學時,又表示在中國東部有可能找到石油。一九四一年,潘鍾祥明確提出了“石油不僅來自海相地層,也能夠來自淡水沉積物”的論點。此後,黃汲清、王竹泉等也提出過類似的論點。高振西、王尚文、田在藝等對陸相沉積能生油的問題也都進行過理論上的探討。一九六○年以後,侯德封等從古氣候、古地理條件對陸相沉積生油進行了詳細論述,並提出“內陸潮濕坳陷”的生油理論。此外,一些年輕的石油地質工作者也提出了“內陸深湖坳陷盆地”和“長期坳陷有利於生油”等陸相生油的論述。他們的基本共同點是陸相沉積與海相沉積一樣可以生油,關鍵是有無生油物質和生油凹陷存在。生油凹陷是控製陸相盆地油氣的形成和分布的基本因素之一。“生油凹陷”的理論對在中國的中、新生代陸相盆地進行油氣普查勘探,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進入七十年代以來,陸相生油問題得到了新的較為係統的研究,在生油地化指標的選定,成油環境標誌和生油母質類型、成熟度及其演化階段的劃分,以及油源對比等方麵都取得了進展,逐步揭示出陸相生油的基本特征和演化機理與海相無本質差別。一九八一年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編著的《中國陸相油氣的形成演化和運移》和一九八二年黃第藩等編的《中國陸相油氣生成》等專著的出版是對陸相生油研究成果的比較全麵係統的概括。

在對沉積相、沉積類型與油氣藏的關係,對基岩油氣藏等課題的研究方麵,關士聰等編著的《中國海陸變遷、海域沉積相與油氣》,著重論述了海陸變遷、海域沉積與油氣的關係,全麵評述了中國晚元古代至三疊紀地層的生儲油性能,為研究中國油氣資源的分布與評價提供了新的依據;潘鍾祥的專著《基岩油藏》,唐智等編著的《渤海灣地區古潛山油氣田》和石油工業部華北石油勘探研究所編著的《潛山油氣藏》,分別對基岩油氣藏和潛山油氣藏作了綜述和探討,豐富了對勘探多種類型油氣藏的認識,擴大了油氣勘探的領域。

為了係統地反映石油普查勘探和科學研究成果,地質部門和石油工業部門都陸續編輯出版了一係列的圖集和文集。六十年代初期在關士聰的指導下,地質部組織編輯出版了鬆遼、華北、四川、鄂爾多斯、滇黔桂、蘇北和上海市等7個地區的石油地質圖集。七十至八十年代,兩個部先後編製了世界及中國各大含油氣盆地的評價圖及說明書,主要有:地質部編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地質圖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天然氣遠景評價》及預測圖件和說明書,《石油地質文集》等;石油工業部出版的《世界含油盆地圖集》及《中國含油氣區大地構造與油氣遠景評價》報告等。這些圖冊和文集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中國石油普查勘探和地質科研的成果,有重要的實用和學術價值,為油氣勘查人員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三)培養造就了一支油氣勘查隊伍。

全國的油氣勘查隊伍經過長期的鍛煉,已經茁壯成長。僅以地質部門而言,一九五五年從事石油勘查工作的隻有3200人,一九五八年便達到7000人,至一九六三年已增加到1萬多人。形成了一支工種大體齊全,擁有綜合勘探技術方法手段,具有相當的科技水平,並可以獨立進行油氣普查勘探的隊伍。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改革開放方針的指引下,這支隊伍的政治和技術素質迅速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有了很大改進。至一九八四年,地礦部係統的石油隊伍職工已超過4萬人。這支油氣勘查隊伍長期與石油工業部門的勘探隊伍協作,為發展中國的石油地質事業,為找油找氣譜寫了“為祖國獻石油”的英雄史詩。

三、現狀和前景

三十多年來,中國的油氣勘查工作在地質部和石油工業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與“四化”建設的需要差距還很大。因此,積極開展勘探,開拓找油氣的新領域,挖掘老油區的潛力,努力增加儲量,改變後備儲量的緊張狀況,仍然是石油地質工作急待解決的問題。

(一)中國油氣資源的勘探程度仍較低,但潛力很大,前景樂觀。

在中國大陸及沿海陸架300多個大小不等、時代不同、類型各異的沉積盆地中,已在15個盆地內找到了油氣田、50個盆地內見到了油氣顯示。據粗略估計,可供尋找油氣的沉積岩麵積共約390萬平方公裏(陸相占71.8%,海相占28.2%),其中已經普查和概查的麵積約250萬平方公裏;已進行勘探的僅80萬平方公裏,約占可工作麵積的20%,還有五分之四的遠景區有待開展勘探工作。

總的來說,各個地區的工作程度很不平衡。除東部地區的鬆遼和渤海灣盆地外,其他盆地的勘探程度都比較低,大致平均每300平方公裏內隻有1口探井,且多數探井的深度都在3000米以內。由此可見,開展新區和盆地深部的油氣勘探工作仍大有可為。此外,在有找油氣遠景的110萬平方公裏海相沉積區域裏,除四川盆地已找到一些氣田和台灣已發現的油田外,大陸上仍未找到可肯定為海相的原生油藏。從已發現的油氣流和油氣顯示分析,晚元古代—三疊紀海相碳酸鹽岩地層都有過生油過程,有較好的含油氣遠景,應當是今後中國油氣勘查的重要領域。

(二)開拓油氣勘探的新領域和新類型,是增加儲量的必要途徑。

除積極開展新地區的油氣勘探,發現新的油氣區外,對隱蔽油氣藏、基岩油氣藏、逆掩斷裂帶和深部油氣藏等領域應積極開拓。以往重點勘查發現的油氣田大多數是屬於構造(包括斷塊)油氣藏類型。隨著技術方法的改進,研究與勘探程度的提高,對非構造類型的或複合型隱蔽油氣藏(岩性、地層超覆、古地貌油氣藏等)和基岩油氣藏的勘探,已成為重要的找油找氣的目標之一。逆掩斷裂帶是另一個重要的找油領域,已在準噶爾盆地西緣的逆掩斷裂帶中發現了工業油藏。其他如吐魯番、塔裏木、柴達木、鄂爾多斯等盆地邊緣和龍門山、祁連山山前的逆掩帶,也值得注意。

隨著勘探技術的發展,對深層油氣進行勘探是世界石油勘探增加儲量的新途徑。中國的沉積盆地大多數為多旋回的疊合盆地,在上部已發現油氣的地區,其下部或深部可能存在另一個含油氣領域,有可能發現新的油氣藏。這在東部盆地已得到證明,而塔裏木盆地雅克拉構造於5391米的奧陶係細晶白雲岩層中獲得高產油氣流,則是在新地區發現深部油氣田的例證。

(三)積極開展天然氣資源的勘查。

世界油氣探明儲量比,一九八五年為1∶0.96,油氣產量比為1∶0.62,而中國探明的油氣儲量比為29∶1,油氣產量比為10∶1,可見中國目前找到的天然氣藏太少。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與重油輕氣的指導思想有關。中國的地質構造條件對形成大型天然氣田很有利。據估算,全國陸地及海上天然氣的潛在資源總量可達30萬億立方米左右。中國煤成氣的資源也相當豐富,據對東海、鬆遼、華北、鄂爾多斯、四川、貴州、準噶爾、塔裏木、吐魯番—哈密等9個含煤—含油氣盆地的煤成氣資源量計算,總計可達20萬億立方米以上。截至一九八五年,已確認的煤成氣田(藏)和獲工業氣流的含氣構造共有45個(其中地質礦產部發現的占29%),多屬中、小型煤成氣田。在探明的地質儲量與資源量相比較,相差很遠,說明中國煤成氣資源的潛量還較大。煤成氣可能成為中國天然氣資源的主力,預期今後將會有更多的煤成氣田被發現。

總之,當前中國石油的後備儲量仍然緊張,是多種因素影響的結果,主要不是因資源匱乏所致。隻要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加強科學研究,提高管理水平,並以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為指導,著眼於新領域和新類型,堅持油氣並重,海陸相油氣田以及海域陸地油氣田一起找的方針,加強部門間的協作配合,合理部署力量,大力開展普查和勘探工作,相信油氣後備儲量緊張的情況,將會逐步緩和以致於根本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