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天然氣地質工作(3 / 3)

(二)經過大量生產實踐和應用新理論、新方法,有力地推進了煤田地質科學研究工作。

三十多年來,煤田地質科學研究得到了很大發展。特別是七十年代後期,在煤質研究、含煤地層的劃分對比、沉積岩相和古地理古構造對含煤建造形成的控製作用以及煤田預測等方麵都取得了很大成績。其中較突出的研究成果有:楊起的中國煤變質問題,李思田的中國東部幾個聚煤盆地形成演化和煤富集規律的研究,華北石炭二疊紀煤變質作用特征與地質因素探討,張愛雲的中國南方早古生代黑色頁岩建造地球化學特征與找礦意義,周義平、戴恒貴的煤中高嶺石粘土岩的形成機理及在煤層對比中的意義以及腐植煤顯微組分分類及命名、豫西滑動構造對煤層賦存和礦井開采技術條件的影響等。這些研究成果,不但在理論上有所創見,而且在勘查實踐上也發揮了指導作用。例如根據近年來對滑動構造和推覆體的構造研究所指出的含煤遠景區,在豫西及淮南等地區探得了新煤田。一九七四——一九八○年,數百名專業人員集中進行了第二次全國性的煤田預測工作。從礦區入手,經過綜合研究,逐級彙總,係統編製了各種比例尺的預測圖和說明書,最終提出全國煤炭預測總儲量44927.08億噸,為以後煤田地質工作指出了方向。此外還彙編了《全國煤炭資源圖集》,綜合彙集了全國各煤田的勘查、開發和預測成果,為編製煤礦建設遠景規劃提供了基礎資料。

在煤田地質學界,楊起、韓德馨先後兩次組織了煤田地質學專著——《中國煤田地質學》的編著和出版,標誌著中國在六十年代初期和七十年代煤田地質學的工作和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在新技術、新方法的運用方麵,使用綜合物探方法推斷解釋和判明隱伏含煤盆地日漸成熟;運用航空地質測量測繪的範圍不斷擴大,成圖效率和精度有明顯提高;運用多波段航空遙感技術圈定煤層自燃區和對開采技術條件進行解釋;運用多波段片假彩色合成解釋大興安嶺西坡隱伏含煤盆地等都取得了好的效果。

(三)煤田普查勘探和測試技術有了較大的提高。

主要有:

1、在煤田地質工作中運用綜合地質勘探方法,即將航測、電法、地震及鑽探等手段交叉進行,彼此驗證,加快了一批大型露天煤礦(如霍林河、伊敏河和元寶山)的勘探速度。

2、鑽探工藝方麵推廣了繩索取心、長壽命鑽頭和優質化學泥漿,大大提高了岩礦心采取率和縮短了勘探周期。冰上、水上、露天礦排土場鬆散層上鑽探,凍結法鑿井的凍結孔鑽探等都取得成功的經驗。

3、煤質分析測試工作發展很快,全國已建立煤化學所,南方及北方煤炭測試中心;大區和一些省、自治區的中心實驗室,一部分地質隊的專業試驗工作也逐步建立並完善起來,煤的常規分析試驗工作可以就地解決。圍繞“中國煤炭分類”的一套煤質分析測定方法已建立起來,並有了國家標準,使煤質管理有了科學依據。

三、現狀和遠景

煤炭是中國的主要能源,據一九八四年統計,在能源消費構成中占75.1%。一九八五年全國煤炭產量已達8.72億噸,居世界第三位,但按人口平均占有量仍是比較低的,實際煤炭供應情況並不充裕。加之中國工業布局與煤炭資源的分布很不協調,東部許多地區煤炭嚴重短缺。根據初步預測,到本世紀末,礦物能源消費量要達到14億噸標準煤,供需差額還將擴大。尚未利用的精查儲量中,由於一時暫難利用或達不到建井要求,或受運輸條件限製,短期內還不可能大量開發,因此真正能用於建井設計的精查儲量也並不很富餘。今後煤田地質工作的任務仍是非常迫切和艱巨的。

煤田地質工作麵臨著新的形勢和任務。首先,隨著煤礦開采深度的加深,要求勘探深度相應加大。從五十年代的300—500米,到八十年代的500—1000米,部分地區已在著手進行1000米以下的勘探工作,於是出現了新的熱害、岩爆、水文和瓦斯等一係列特殊的開采技術條件問題。其次,以後更多的工作將轉入勘查掩蓋式煤田(包括各種類型推覆體和緩傾斜斷裂下的煤田),除了要求提高理論預測水平,尋找埋藏淺、蓋層薄的含煤地段外,在技術方法上更應重視地球物理勘查方法與鑽探工程的綜合應用。此外,大規模露天礦山的建設與開發,使工程地質評價方麵的工作也更為突出了。

中國煤田普查勘探隊伍數量雖然較大,但隊伍的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卻較低。總的說來勘探技術裝備還不夠先進,物探手段除測井外,應用得還不夠充分。各種測試技術手段不能完全跟上地質工作的需要,這些都亟待提高和解決。

為了實現“在本世紀末煤炭生產翻一番”的奮鬥目標,第七個五年計劃和後十年的煤田地質工作,要按照國家計劃要求,加強勘探和開發的規劃。東部地區以繼續摸清和擴大老礦區深部和外圍的資源為主,中部地區是國家能源開發的重點,要集中主要力量為開發建設以晉、陝、蒙為中心的能源基地服務,對西部地區則以開發潛力大、工作程度低的遠景區為重點,加強基礎調查,進行遠景評價,為二十一世紀大規模開發做好前期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