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礦產地質工作 煤田地質工作
一、煤田地質工作的發展曆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不少中國地質學家進行過煤田地質調查和研究工作,但限於當時的條件,估算測得的煤儲量僅2600多億噸。一九四九年後經過三十多年的地質勘查,共探明煤儲量7000多億噸,預測儲量達4.5萬億噸。
(一)第一階段(一九四九——一九五七年)。
這是中國煤田地質工作蓬勃發展的時期。一九五○年,首先在撫順、阜新等幾個老礦區建立了鑽探隊伍,接著又建立了專門從事煤田地質工作的勘探隊。在遼寧、黑龍江和江蘇省的一些重要煤產地開展了煤田地質工作,為恢複國民經濟時期的煤礦建設提供了急需的地質資料。
一九五三年,燃料工業部與地質部共同組織全國的煤田地質勘查工作。燃料工業部為適應煤炭工業新井建設和老礦改建的需要,著重勘探老礦區和開拓新產區;地質部則在煤田普查和煤質普查的基礎上,把工作重點放在已建和擬建的鋼鐵基地附近,以勘查煉焦用煤為主,並兼顧尋找鐵路幹線的動力用煤。
這一時期,先後對遼寧的撫順、阜新,河北的開灤、井陘、峰峰,山西的大同、潞安,河南的焦作、禹密、平頂山,安徽的淮南、淮北,江西的萍鄉、豐城,湖南的湘中,四川的中梁山,內蒙古的大青山、桌子山、烏達,陝西渭北及新疆哈密等新老煤礦和煤田進行了勘探。
隨著工作的發展,加強了技術力量,改進了勘探裝備。到一九五七年,燃料部已擁有52個包括地質、鑽探、電法、測井和水文地質等多工種的綜合性勘探隊,開動鑽機700多台。一九五六年,地質部有25個勘探隊從事煤田地質工作,約占當年地質部勘探隊總數的20%。
這一時期,全國共探明煤炭儲量370多億噸,其中燃料工業部探明260億噸,地質部探明112億噸。並在淮北閘河平原和魯西南發現了隱伏煤田,是後來在大片第四係覆蓋層下尋找隱伏煤田的開端。
在此階段,王竹泉、嶽希新等對部署和組織全國煤田地質勘查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第二階段(一九五八——一九六五年)。
在勝利完成“一五”計劃之後,對煤炭的需求更為迫切,南方缺煤地區尤甚。在這一時期內,凡有成煤條件的省區,都先後開展了煤田地質工作。煤炭工業部不僅抓緊勘探,還加強了普查,一九五八年該部召開了全國煤田普查現場會,從此開展了大規模普查找煤工作,先後發現了兗州(山東)、宿東、冀東、鐵法(遼寧)等隱伏煤田。地質部也把煤與鐵、銅、鋁等並列為重點,提出在全國繼續尋找煉焦煤的同時,大力加強南方缺煤省、區的工作,並為解決酒泉鋼鐵廠用煤,開展了河西走廊地區的煤田普查。一九五九年,地質部召開了缺煤省、區煤田地質工作會議,曾提出以全部鑽探工作量50%以上的力量投入這些省、區的煤田地質工作。但因當時浮誇風和瞎指揮盛行,地質工作質量問題很多,儲量不實,以致不得不對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一年的各類地質報告進行複審核實。查出僅地質部係統在這一時期提交的煤炭探明儲量數字比實際儲量多30%左右。
一九六○年冬,為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地質部和煤炭工業部都采取了縮短戰線、保證重點、壓縮隊伍、精簡機構等措施。到一九六二年末,煤炭工業部的地質職工總數減到3.6萬人,不到“一五”計劃期末的二分之一。地質部用於煤田地質的鑽探工作量也由過去的每年130—140萬米減少到16萬米。
一九六四年,為加快重點煤炭基地建設以及貫徹中共中央提出的加速“大三線”建設的指示,煤炭部組織了徐州、賀蘭山、豫西及晉東南4個地區以及貴州六盤水地區的會戰。地質部也從廣東、湖南、福建、浙江等省抽調了勘探力量組織了四川渡口、雲南永仁、羊場和恩洪,貴州水城,青海格爾木,四川芙蓉山和華鎣山煤田會戰,開動鑽機70餘台。在這個階段(一九五八——一九六五年),煤炭部共探明儲量2008億噸,地質部探明儲量230億噸。
(三)第三階段(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
經過三年調整,煤田地質戰線出現了新氣象。但隨之而來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使煤田地質工作遭到了嚴重破壞。一九六六——一九六九年,為扭轉“北煤南運”而進行的湘贛煤田會戰,實際收效不大。
進入七十年代後,隨著煤田管理機構在各地重新設立,煤田地質工作的混亂狀態有所改變。一九七二年,由於抓了管理和計劃,逐步恢複和健全規章製度,工作有了轉機,湖南坪塘、江蘇宜興和江陰等地發現了新的煤田遠景區,探明了一些儲量。
一九七三年,燃料化學工業部成立煤田地質局,共調集了15個勘探隊、13個地震與電法隊,組織霍林河、元寶山、伊敏、山西鎮城底、江蘇大屯等7個煤田會戰,運用綜合地質勘探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九七五年在全國都在抓整頓的形勢下,燃料化學工業部采取措施,使年完成鑽探工作量比前一年提高了20%,並提前完成第四個五年計劃規定的儲量任務,共探明儲量968億噸。
國務院於一九六五年通知地質部不再擔負煤田勘查工作,但實際上未能完全停止。根據地方政府和生產建設需要,在南方缺煤的省、區和川、滇、黔三省,仍然投入了360萬米鑽探工作量,探明了煤炭儲量60多億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