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方麵。通過大麵積的各種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積累了區域地質構造資料,特別是七十年代中期以來,隨著遙感地質技術的應用以及區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勘查工作的開展,更加豐富了地質構造(包括深部地質構造)的信息,為研究地殼運動、海陸變遷、古地理環境的時空發展及其相互關係等問題,提供了深入研究和論證的條件。通過區調工作,對大興安嶺、陰山、天山、祁連山、秦嶺、桐柏—大別山、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南嶺、東南沿海丘陵、四川盆地、長江中下遊平原等地區的構造運動、沉積建造以及伴隨的岩漿活動、變質作用、礦產形成等,加深了認識。如:青藏高原東緣的三江地區(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地處特提斯—喜馬拉雅構造域由東西走向轉為南北走向的轉折部位,又是歐亞古陸與岡瓦納古陸所夾持的強烈活動帶,是中外地質學者十分關注的地方。過去認為怒江深斷裂以西的波密和騰衝地區是燕山期地槽褶皺帶,1∶20萬區調資料和專題研究改變了這種認識,提出前者是加裏東期褶皺帶;而怒江與瀾滄江之間,則存在有兩個較大的變質岩帶,屬華力西期地槽褶皺帶;真正的印支期地槽褶皺帶可能僅限於金沙江沿岸以及瀾滄江流經滇西部分的沿岸。又如:中國東南部廣泛發育的中、新生代火山岩,隨著1∶5萬區調工作的展開,加深了對火山岩構造的認識,並糾正了過去把閩浙火山岩與燕遼火山岩作為同期產物來比較的作法。東南沿海過去一條被認為是前震旦紀的變質岩帶,通過1∶20萬區調,已初步查明是較年輕的熱動力變質帶。原岩為上三疊統和侏羅係的泥質、砂泥質沉積岩及中酸性—酸性火山岩,經受區域變質作用而形成,同時由陸地向海邊,變質程度逐漸增強,變質時代則為晚侏羅世至白堊紀。這一發現受到國內外地質學者的重視,認為對認識有關的帶狀分布的混合岩化作用和東南沿海大地構造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對應用板塊構造學說研究構造運動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三十多年來,在各類地質刊物上發表的區調論文有3000多篇。一九八二年《中國區域地質》雜誌創刊。
三、找礦成果
從一九五五年以來,在區調工作過程中發現的礦產有100多種;通過重砂、原生暈、水化學暈、分散流暈、伽馬異常、磁異常等各類異常圈出的成礦遠景區帶共約2000餘處;直接找到的礦床(部分已被普查勘探所證實)共約1200處,其中大型礦床102處,中型礦床130處。中國不少著名的礦床首先是由區調發現的。經證實為大型的或少見的礦床有:雲南蘭坪金頂鉛鋅礦、大紅山銅鐵礦、雲龍錫礦、王家灣磷礦、元謀鉑礦、江城鉀鹽礦、維西鐵礦等;江西曾家壟砷錫礦、汪山鈾礦、大椿鈾礦、陽儲嶺金鎢鉬礦、大旱叫山铌鉭礦等;貴州板其銻金礦;青海當曲鐵礦、阿夷則瑪賽黃鐵礦、同德汞礦;河南桐柏銀礦、破山銀鉛礦;廣東博羅铌鉭礦、連平鎢礦、新興多金屬礦、韶關鈾礦;四川白玉銀多金屬礦、岔河錫礦、孔馬寺汞礦、水洛鐵、金礦、水井灣铌鉭稀土礦、冕寧稀土、鉬礦;甘肅芨嶺鈾礦、桃花拉山铌鉭礦、塔爾溝鎢礦;湖南安化白鎢礦、司徒鋪白鎢礦、香花嶺铌鉭礦、鳳凰汞礦;湖北武山磷礦、段家溝重稀土礦、五豐重晶石礦、金牛鈣基膨潤土礦;吉林801稀土礦、巴爾哲劄拉格稀土礦、渾春楊家溝金礦,福建南平铌鉭礦,江蘇龍王山凹凸棒石粘土礦,浙江蕭山鎢銅鉬礦等40多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