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四年五月,恢複了地震資料的國際交換。此期每年編輯兩種報告。一種用於國際公開發行,使用全國基本台記錄的全球地震資料,稱為《中國地震台網觀測報告》。一種限於國內發行,收編國內數百個區域地震台站的資料,僅收錄國內及邊境外100公裏範圍內的地震,稱為《中國地震台網觀測報告(中國國內及鄰近地區)》。
自一九七九年起,恢複每月一期的《臨時報告》,並將限於國內發行的地震報告更名為《中國地震年報》。至一九八五年,中國已向42個國家共約90個地震機構和台站發送500份地震報告。
新中國建立三十六年來,中國大陸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台站各類地震儀器記錄的地震圖總數達600餘萬張。經過對其分析、整理,用於國際交換的地震報告中已報出的地震總數約27700次。一九七八年以前選擇較大地震報出,平均每年300—400次;一九七九年以後報出地震的震級減小,報出的地震增多,每年平均報出的地震數可達2000次。地震報告中提供的各種震相讀數共約53萬多組,平均每年1.6萬組。這些資料在促進地震科學研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地震活動性研究
(一)概況。
隨著地震學研究的發展,地震活動性研究的內容也在不斷擴展。早期的地震學主要研究地震發生後的諸種現象,由於地震檢測能力的限製,當時多局限於研究較大地震的地理分布和時間分布。本世紀五十年代,美國地震學家古登堡和裏克特所著的《全球地震活動性》一書是這方麵的典型代表。六十年代起,地震預報提到了地震學家的工作日程上來,人們迫切需要知道強震將要發生前的諸種現象。由於此期地震檢測能力已大大提高,一次強震前,總可以在其周圍觀測到大量中小地震。尋求這些前期地震為人們提供的預測信息,這就是前兆性地震活動圖象研究的目的。
早在三十年代,中國地震界的前輩就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著手中國地震活動性的研究。但以當時大陸上僅有的一兩個觀測台,要取得幅員如此廣大的中國的地震活動資料,是完全不可能的。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中國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展,迫切需要了解全國的地震活動性,於是中國科學院成立了地震工作委員會,組織科技人員對中國曆史地震進行了係統研究,從而第一次對中國的地震活動性有了一個全麵的了解。到五十年代後期,人們已獲得了兩三千年時段內,上千次地震的時空分布圖象。
一九六六年邢台地震後,中國華北、西南地區地震非常活躍。此期中國很快增設了許多地震台,區域地震台網發展迅速,並設立了北京電信傳輸台網,為研究強震前的前兆性地震活動圖象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此後一段時期,中國在前兆性地震活動圖象研究方麵取得了很大進展。
(二)中國地震帶的分布特征。
隨著中國地震觀測台網的日趨完善,對中國地震活動性的了解不斷加深。在地震的時空分布方麵,人們得到以下認識:
全球範圍的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一南亞地震帶,分別從中國東南和西南地區通過。這兩大地震帶都屬於板塊間的地震帶,活動水平都很高。但就中國大部分地區而言,則是屬於板內地震,其活動特點是散布麵積廣,發生的頻次高,其最大震級也可以達到很高。根據《中國地震目錄(公元前一八三一——公元一九六九年》(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三)提供的資料,中國各省區均發生過5級以上地震,除貴州省外,都發生過6級以上地震,發生過7級以上地震的有17個省區,發生過8級以上地震的有11個省區。中國受地震災害威脅的範圍較大,地震活動水平總的情況是西部高,東部低;華北高,華南低。根據《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工作報告》(地震出版社,一九八一),可將中國地域劃分為以下10個地震區。
台灣地震區。它是環太平洋地震帶的一部分,是中國地震活動最頻繁的地區,6級以上地震約占全國的60%左右。強地震大部分發生在台灣省的東部及其以東的海域中,一九○○年以來共記錄8級地震兩次,7—7.9級地震31次(統計到一九七三年六月,以下各區同)。該區地震頻度之高為中國各省區之首。
南海地震區。在台灣省和海南島以南海域中,地震活動水平較低。一九○○年以來記錄到級地震1次,6—6.9級地震4次。
華南地震區。較強地震主要發生在長江中、下遊和東南沿海一帶。自一三六八年以來,記錄到8級地震1次,7—7.9級地震3次。該區雖有強震發生,但頻度較低。
華北地震區。是中國大陸東部地震活動較強的地區。自一○○○至一九七六年八月共記錄到級地震1次,8級地震4次;7—7.9級地震11次。地震活動的特點是強度大,頻度較低。
東北地震區。位於中國東北地區。區內吉林省東部邊境是中國唯一的深震區,震源深度可達500—600公裏,一九○○年以來,共記到7—7.9級地震4次;6—6.9級地震12次。淺源地震活動較弱,僅記到過6—6.9級地震4次。
青藏高原南部地震區。地處青藏高原南部,包括喜馬拉雅山及滇西橫斷山脈地區,呈近東西向弧形分布,一九○○年以來共記錄到級地震1次;8級地震1次;7—7.9級地震7次;平均每年發生1次6級以上地震。地震活動強度大、頻度高。
青藏高原中部地震區,位於青藏高原中部及東部的邊緣地帶,包括川西和雲南大部地區,呈弧形分布。自一五○○年以來共記錄到8級地震2次;7—7.9級地震15次。屬地震活動強度大、頻度高的地區。
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區。地處青藏高原北部及其東北部的邊緣地帶,包括河西走廊、祁連山、賀蘭山及川西北地區,亦呈弧形分布。自一○○○年以來,共記錄到級地震1次;8級地震2次;7—7.9級地震15次。屬於地震活動強度大而頻度較低的地區。
新疆中部地震區。地處新疆中部(包括天山山脈)。自一九○○年以來共記錄到8—8.4級地震2次;7—7.9級地震7次;平均每兩年發生1次6級以上地震。地震活動的強度與頻度都很高。
新疆北部地震區。位於新疆北部的阿爾泰山一帶。一九○○年以來記錄到8級地震1次;7級地震1次。該區範圍較小,活動性可與新疆中部地震區相比。
(三)中國地震的分期特征。
大地震不僅在空間分布上呈現出分區性,而且多數地震區(帶)在長期的地震活動過程中還表現出活動與平靜交替的現象,即地震活動具有分期的特征。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的時段稱為地震相對活動期;反之,稱為相對平靜期。
地震活動的分期與地震區(帶)的選取有關,也與討論地震活動性時選取的震級下限有關。因此,使用不同資料所得到的具體分期結果各有差別,且在每一活動期內還可區分出次一級的相對活躍或平靜的時段。但是,它們都反映了一個共同的特征:地震活動分期現象的存在。
對於各個地區(帶)的分期,也可進行多方麵的討論。這裏,隻擇一些主要地區作一概略的說明。
1.中國大陸東部地區。
根據華北地區十五世紀以來Ms≥6級地震的資料,該區在一四八四至一七三○年和一八一五年以後兩個時期,中強以上地震明顯密集,表現為地震活動頻度、強度較高的時期;而一七三一至一八一四年則表現為低活動時期,僅在黃海發生過1次6級地震。